四、如何推動佛教現代化(2 / 2)

我們應該以佛法的正確信仰,來匡正這種不良的風氣,增進大眾的心理建設,看到別人事業輝煌騰達時,要隨喜讚歎,仿佛自己感同身受一般地光彩欣喜。

有些人到佛光山來參觀,看到佛光山的各種建築,對我說:“你們為什麼把佛光山蓋得如此寬大呢?”難道把佛光山蓋成馬不旋踵的茅蓬才好嗎?好比台灣土地雖然很小,但是把它發展成經濟巨人、文化巨人、道德巨人,這樣不好嗎?我們建設佛光山,也是抱持這種予人方便、給人歡喜的心,希望佛教對社會有些微的貢獻。我們對於別人的事業發展,也要抱著希望對方愈順利愈歡喜的心,隻求社會、佛教眾生有成就,而不計較個人的享樂。我們以感恩心、慈悲心、知足心、慚愧心,來對待世間的一切,以眾樂為己樂,培養榮耀歸於大眾,成功不必在我的器宇,來創造快樂的人生。

(四)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

所謂安和樂利的社會,不隻是指從事各種建設,開辟捷運、高速公路、大煉鋼廠……也不是擁有電腦、電視機、電冰箱種種電器用品就快樂無憂。有時物質愈充裕,心靈的空虛愈深;經濟文明的過度發展,也會帶來弊病。我們除了讓眾生生活所需不虞匱乏,更要讓眾生從佛法中,獲得更大的富足。

如何才能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這需要從人際關係的調和去完成,在人際之間,如何才能取得和諧呢?彼此要相互尊重,不可以輕蔑他人,諺雲:“愚者亦有一得。”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不能因為對方出身微賤,就輕視他的存在,有時候無用乃真正的大用。譬如有名的六根會議的譬喻,眉毛雖然沒有視聽的功能,但是缺少眉毛,就失去所以成為人的整體和諧感,因此眉毛的無用,乃是使人之所以為人的整體大用。佛教主張不輕易蔑視任何的眾生,哪怕是一隻小象,將來也會成為大象,一個能夠尊重他人的社會,才是有道德的社會。

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除了彼此互相尊重,也要分工合作,社會的共同體才能活動起來。好比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各掌所司,將自己的功能完全發揮之後,人身整體才能運作自如。社會的進步,需要靠每一分子捐棄私見,合作無間才能達成。

我們要將社會建設成安樂和平的社會,必須奉行法治,一切依循法律、製度而行事,不以個人的主觀好惡而冤枉任何好人、放過惡人,使我們老百姓都能享受辛勤得來的社會成果。生活在社會的每一個人,要具備公正無私的心,容納異己的胸懷,不排斥和自己不同意見的人。事實上,這個世界是大家共有共存的世界,不是一己囊袋之中的私物。千差萬別的事事物物,有時能使世界更多彩多姿,沒有繁花點綴的大地,將失去了它的繽紛美麗。

如何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必須每個人互相尊重、分工合作、奉行法治、容忍異己、公正無私、讚歎隨喜,才能達到這個理想。

所謂佛教現代化,目的即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給社會作為參考,希望社會遵循著佛教的平等法、因緣法、因果法等原則原理,而臻於至善至美的境地。社會如果透過佛法的指引,而能充實內涵品質,提高精神層次,那麼佛教對於這個時代、社會,才具有存在的意義。社會的進步化、現代化,才是佛教走上現代化的宗旨所在。

1982年2月講於台灣省政府辦國學研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