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舍而行檀,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禪定知心無住。

——宋·永明延壽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森林裏,烏鴉、斑鳩、兔子、小鹿等飛禽走獸,彼此議論著什麼最苦。

兔子首先發表意見:“肚子餓最苦。”

烏鴉接著說:“沒水喝最苦。”

小鹿說:“天氣熱很苦。”

斑鳩反駁:“天氣冷才叫苦呢!”

最後大象站出來說:“你們所說的都不是最根本的苦。天下之苦,莫過於有身。就是因為我們這個身體的緣故,才招致一切苦的感受。”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不少人窮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開這個謎題,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曆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了解。生命到底從何而來?古人雲:“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凶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由於古今人士對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曆程看成“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也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紮下交還了生命。”甚至連孔子都教誡他的門人“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生,不會像孫悟空一樣,突然之間從石頭縫裏蹦出來。人既不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那麼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說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從哪裏來?從祖父母來。祖父母從哪裏來?從曾祖父母來。曾祖父母從哪裏來?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後就不得而知了。

人從哪裏來?人類學家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從哪裏來?從爬蟲類演變而來。爬蟲從哪裏來?從細胞繁殖而來。細胞從哪裏來?再往上推進,也是找不出一個最後的答案。

人從哪裏來?佛教說,生命是緣起而有的。緣起是什麼?就是由很多的條件因緣合和而有,不是單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裏漸漸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佛教的“十二因緣”,明示一個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轉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循環不已,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對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就像時鍾一樣,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不已,哪裏是開始,到哪裏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回、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裏輪回,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係生命。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於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聯,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人生從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自心裏。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論》,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塊黃金,把黃金做成戒指、耳環、飾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丟進陰溝裏,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黃金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轉中,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恒常不變的。

所以,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生命的形相雖有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是一切平等。隻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陰之迷”,也就是說換了身體就不知道過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生命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起源與終始,生命隻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我們的業力而相續不斷。因此,隻要我們對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即不問自明了。

·佛光菜根譚·

悟無常,可以改變自己;

悟煩惱,有如空華水月;

悟生死,勇於超脫輪回。

念力增上

一天晚上,戚繼光夢見一個陣亡的士兵為求度脫,乞求他幫忙代誦《金剛經》,並說:“我的妻子明天會來拜訪主帥。”隔天,士兵的妻子果然上門拜訪。戚繼光也依士兵的請求,焚香持誦。沒想到當天夜裏,又夢見士兵告訴他:“感謝主帥為我誦經,但是經中摻雜了‘不用’二字,功德不全,所以我還是無法脫苦啊!”戚繼光醒來後,不明白經文如何會摻雜了“不用”二字。左思右想,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誦持《金剛經》時,夫人遣家仆送來茶餅,他心中生起“不用”一念,才使得誦經的功德無法圓滿。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惡念;善惡之念就好像人生的兩條路,善念走向天堂,惡念走向地獄。

所謂惡念,就是妄念、邪念、欲念;所謂善念,就是正念、道念、淨念。念力增上者,就是要吾人去除惡念,增加善念。

佛教為了要人去除妄念,提倡念佛法門,亦即要吾人以念佛的正念來對治貪嗔愚癡的妄念。然而真正說來,妄念固然要去除,正念也不能執著,因為動念即非,所以要以無念來去除正念。六祖大師的曹溪法門,提倡“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無念就是不執著,那是最高的境界;能夠無念,則生活裏自能隨喜、隨舍、隨心、隨緣!

念,在吾人心中翻滾不停。一般人每天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妄念裏,念人我是非,念得失有無,念頭帶著吾人在十法界中遊走不停。一念善,諸佛菩薩,天人之境;一念惡,惡鬼畜生,諸苦相現。吾人身心所以不能安住,就是因為心被念頭牽引,輪轉不停,因此不得安寧。

吾人每日休息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都會停止活動,唯有心念仍然東遊西蕩,上山入海,一刻不曾稍歇。為了要把念頭修好、修正、修淨,所以佛陀指示我們要修“六念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乃至“四念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些主要是為了對治我人心中的顛倒妄念。

經雲:“心如冤家身受苦”,把念頭當做盜賊、惡馬、惡象等,必須調伏。有的人到深山裏苦修,有的人在關房裏苦學,各種的修行法門無非都是為了對治心中之一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