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需要的,就是平安。人從嬰兒呱呱墜地,就需要父母的嗬護,才會有安全感;學佛的人,最終的目標就是求得“心安”,因為“不安”正是造成痛苦、煩惱的原因。到底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安”呢?試究其因:
一、自己做錯了事,自然會感到不安。不過也有一些人不肯認錯,不肯認錯並不表示就能平安,反而做錯了事,能夠心生慚愧,心生懊悔,繼而加以改正,加以補救,事後就會平安了。如果死不認錯,堅持執著,自以為是,不但讓人看輕,也會一錯再錯。
二、關心的人和事出了問題,也會感到不安。例如遠方的親友生意失敗了,或者生病住院了,因為感同身受而優心不安。其實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光是心裏不安無濟於事,重要的是應該想辦法幫忙解決問題,助其一臂之力,事後也會稍感安心。
三、應該完成的事未能如期交卷,或是自己說過的話不能兌現,自己期盼的事不能如願,自己所做的事業半途而廢,都會感到不安。甚至有的人到了臨終之際,也會回想起往事,未能一一實現,例如交棒不及,後繼無人,這才懊悔一生隻是忙此忙彼,忙到最後一個接班人也無。其實世間事是沒有辦法完全做完的,隻有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的做好;凡事求其心安,隻要對得起國家社會,對得起親人朋友,對得起自己一生的用心,這就已經算是交卷了。如果還有未完成的事,隻有等後人繼續,自己應可安心放下了。
四、處在陌生的環境,人生地不熟,必然會覺得心不安。例如有的人搬家了,從這個鄉鎮搬到那個鄉鎮,左鄰右舍都不熟悉,必須重新建立友好關係。甚至有的人移民海外,乃至離鄉背井的留學生,在陌生的國度裏,不但環境不熟悉,風俗習慣不同,尤其語言的隔閡,頓覺前途茫茫,自然會感到心裏不安。但是人生要能“隨遇而安”,要能適應環境,不管走到哪裏,都要“落地生根”。就是將來上生天堂,或是到了極樂世界,也都是陌生的地方,你要能歡喜接受,自然就會安心了。
五、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方向與目標,更是不安。因為人生是活在希望裏,有未來才有希望,有方向才有目標。人生最苦的是,讀書不知道讀什麼書,做事不知道做什麼事,交友不知道交什麼朋友;在世間上,好像什麼都不能如意,這是最痛苦的事。最好的人生就是要有信仰,信仰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方向,我們的希望。
其實,人生最大的不安,就是與冤家對頭相處在一起了。一個人與誌不同、道不合的人在一起工作,已經非常不歡喜了,如果對方又是冤家對頭,事事與自己唱反調,時時找自己的麻煩,當然就會心裏不安。但是,假如我們能夠化敵為友,也能改善關係,如果我們能夠廣結善緣,也會讓對方感動,最後冤家對頭反成親家好友。因此,善惡關係存乎一念,一念向上,一切歡慶;一念向惡,惡道現前。所以,心安,自然一切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