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自在的心(2 / 2)

如果我們回到每一個學說的起點去思考,想想那些我們深信不疑、已經完全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結構當中的知識,真是顛撲不破的嗎?

六祖慧能聽五祖弘忍講《金剛經》,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徹悟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於是向五祖說: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佛有十種名號,佛亦名「世尊」或「如來」。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所以「無來無去」。所謂「如來」,「如」,是不變的、靜默的法身;「來」,是隨緣的、變化的應身。因此應身縱有千百萬個,法身卻是不變的,所以「如來」,就是動靜不二,如如而來。眾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眾生本具有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來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

「無所住」也可以說是「沒有假設」,佛法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其他的科學和人文是「因(依)所住,而生其心」;因著、依照所住的「假設」,推演出種種學說和定律。人文和科學的知識,沒有假設就沒有辦法成立;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依因、不住在任何的「假設」,而能夠解除凡心的種種纏縛,這也正是《金剛經》的精髓所在。

跋提王子本是佛陀的堂弟,後來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與阿那律、金毗羅等三人在樹林裏修行,在修行的時候,他忽然大叫起來說:「啊!快樂啊!實在太快樂!」

阿那律就問他:「你大聲叫什麼?什麼事使你那麼快樂?」

跋提回答說:「阿那律尊者!我過去做王子的時候,住在銅牆鐵壁的王宮裏麵,有許多侍從勇士拿著武器護衛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綾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食不知味,穿著不夠華麗。

現在我出家當比丘了,一個衛兵也沒有,獨自一個人靜靜在樹林中坐禪,但不怕有人來殺我,衣食都非常簡單,但我內心覺得非常充實,我現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寵愛、權位、財富,固然帶來了生活表相的幸福或便利,也會成為生命的負累和羈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佛性、佛心,就是「實性」,真實的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能夠安住身心,就不會被別人的一個眼神傷害,被別人的一句話利誘,乃至被貧富寵辱毀譽動搖了初衷,所以,想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要先能夠「無住生活」。

心無所住,需要用時間來修煉完成,但要時時警醒自覺,檢查自己的發心是染淨、是正偽,如同經典所言:「發心正,果必圓。」

心如虛空,應如所教住,即心不住著一處而住,從調伏柔順到安住如虛空,我有幾點安心之道,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學習,如何和我們這顆心相處。

一、酷暑寒冬都美

二、南北東西都好

三、高低上下都妙

四、人我界限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