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攝一切眼,就是所謂的「一體同觀」,就是「萬法歸一,更無異觀」。佛以一眼攝五眼,一沙攝恒河沙,一世界攝多世界,一心攝眾生心。
五眼並不是說一個人長五個眼睛來看東西,而是同一個眼睛,就他所能看見的意義來說,有這五種不同的境界。這五眼就是:
一、肉眼:世人皆具,受到種種障礙而不通達。
二、天眼:天人所具,人中修禪定可得。內外、晝夜皆能得見,仍有理障。
三、慧眼:為二乘聖賢照見平等法界空無相的智慧,但因所知障故,有智無悲,雖勝天眼,猶不及法眼能悲智並用。
四、法眼:菩薩所具,為適應機緣,度化眾生,照見一切世出世法,差別相,以及眾生心藪,前因後果,如幻緣起的智慧。
五、佛眼:佛陀照見諸法實相,圓具前四眼,而超勝四眼者。
佛陀和凡夫沒有不同,眾生和佛平等,如來雖具五眼,卻也不舍離眾生皆具的肉眼。凡夫,也能五眼具備,隻是凡夫有所知障,各以己見為是,各有所執,便不能徹見一切,而局促於自己的偏見。
《華嚴經.普賢三昧品》第三說,如來的心「離諸諂誑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凡夫的心原與如來無二致,隻要懂得化慳心為舍心,化瞋心為喜心,化貪心為施心,化殺心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不再於刀口上舔蜜,貪求世間五欲的滋味。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就如一池落花,兩樣心情。有人憐惜好花飄零,有人卻喜歡花果將熟。
傅大士有一偈說:「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佛陀所證悟的法界真如,等同虛空,既無分別心識,則彼此一如,人我同等,眾生皆是其心內之眾生,當然皆能悉知。無分別心,就好像一麵大圓鏡,物來即映,了無遮礙,洞然明白。
對諸法產生虛妄的分別心,就是住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動;不為妄境所動,則不生不滅,如此清淨本然之體可以顯現。
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是不執著,不執著,生命才能往前進,不會像陀螺一樣在原地踏步。我們的心不住在「六塵」,而且,不住內,也不住外,才能來去自由。所以我們要能夠:
一、不追憶過去:現在的生活若比過去好,通常,就不會執著於「當年勇」。「白頭宮女話當年」,人老了,感到自己失去了青春,年邁了,時不我與,才會沉緬在過去,回憶當年如數家珍,所以不要追憶過去。
二、不貪著現在:現在生活中的欲念交逐,人我是非,隻要斤斤計較,就會患得患失,一旦開始計較,就不能免除分別心。
三、不幻想未來:生滅無常。未來還沒有到,計劃總是趕不上無常的變化,因為每個當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誰也沒有辦法保證對未來的預測。
如果能不追憶過去,就是「修定」;不貪著現在,就是「持戒」;不幻想未來,就是「修慧」,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正是對「戒、定、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