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上的事,都有“連鎖”關係,例如:因為貧窮,容易犯罪;因為無知,容易墮落;因為親情,就會護短;因為失業,就會消沉。“螳螂捕蟬”的故事,更能看出一連串憂患的連鎖關係,試說如下:
一、蟬在樹上:蟬棲息在樹上,餐風飲露,平時不僅不會傷害任何一隻小螞蟻、小蚊子,就是所居住的樹枝也不會無端破壞。這麼一個與一切動植物無爭的君子,隻知道每日高歌,它的叫聲在夏秋之際,總為大地帶來無限生機。照說如此無所爭的蟬,應該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世上,但是很不幸的,蟬不犯人,人會犯它,因此它的處境自然就存在著危險。
二、螳螂捕蟬:螳螂是一種身體輕盈,動作敏捷的小動物,平時也是棲息在樹上,一旦發現了蟬,就會悄悄地接近它,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銳利的前爪,一把將蟬攫獲。可憐的蟬在一刹那間,連最後的哀號都來不及叫出,就一命嗚呼,成為螳螂的食物。
三、黃雀在後:螳螂雖能捕蟬,但也不要太得意,正當它全神貫注地肢解蟬的屍體,準備飽餐一頓的時候,另一棵樹上的黃雀,即時飛過來。說時遲,那時快,它一口就把螳螂銜走,找個舒適的地方,享受它的大餐。
四、兒童彈弓:所謂“弱肉強食”,黃雀比螳螂強大,螳螂自然成為黃雀的腹中物。但是正當黃雀喜孜孜地在樹上大快朵頤之際,在地麵玩耍的兒童拿出彈弓,瞄準黃雀一射,心理毫無防備的黃雀就這樣應聲墮地而亡,真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五、父親責打:黃雀雖然不敵兒童的彈弓,但是事情至此並未結束。因為兒童的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當他知道兒子竟然拿小動物的生命當成自己遊玩取樂的對象,一時怒不可抑,當下對兒子施以一頓痛打,把個小小身軀打得遍體鱗傷,處處瘀青。
六、學校解職:父親以為自己是一家之主,具有最高的權威,可以任意處罰兒子。哪知兒子到家暴防治中心哭訴,經過社工人員出麵調查,發現父親是一名學校的教師。於是事情輾轉傳到父親執教的學校,校長認為父親雖然是處罰自己的兒子,但是身為教師,他的行為顯然違反了現階段推動的“零體罰”教育政策,因此下令解職。真是平地起風波,一件事情鬧得全家雞犬不寧,甚至連學校都受其影響。
世間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每一件事情都與天地大自然有關聯,不但善惡好壞都有因因果果的關係,甚至當下的事,與過往、今生、未來,也都有時間的關聯。所以,吾人在世,一言一行都要想到彼此的連鎖關係,能夠懂得慎始,才能免於嚐受苦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雖然家喻戶曉,但是這個故事背後的憂患連鎖關係,實在值得吾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