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管有形上是固定的家或移動的家,結構上是大家庭、小家庭或雙親家庭、單親家庭,我們的“心”可以決定“家”的意義。我們心裏認為家是快樂的天堂,是人生的安樂窩,是安全的避風港,家就是很溫馨且美麗的地方。反之,心裏認為家是束縛的牢獄,是寒冷的冰窖,那麼家就是一處痛苦且不自由的地方。

·佛光菜根譚·

愚者也有幸福,隻是幸福常在遙遠的彼岸;

智者也有幸福,隻是幸福總在當下的眼前。

大家,小家

有人說,美國是兒童的天堂、青年的戰場、老人的墳場。中國的孔子對社會的期許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由此可見,東西方對家庭的界定與觀念是不同的。

怎樣才是理想的家庭?大家庭好還是小家庭好,我想應是各有優缺點吧。

家庭的結構和社會背景、時代變遷有密切關係,而這一切又根源於民族性與文化性。西方是注重矛盾與獨立的個體文化,中國則是注重和諧與統一的整體文化。所以,西方人的性格多為個人取向、自我取向,中國人的性格多為團體取向、他人取向。如此的社會性,從家庭觀念可見一斑。

中國人一切以家為本位、為出發點,例如在稱謂上常將家裏的人、事、物冠上“家”字。這些人、事、物,原本都獨立存在著,冠上了“家”字,顯示中國人把家裏的一切看成家庭整體的一部分。家庭涵蓋個人,個人屬於家庭,家庭或家族的安危、成敗、榮辱也和個人息息相關,因此有所謂的“家聲遠播”“家醜不可外揚”“家和萬事興”的觀念。甚至在過去法律上,也有“一人當災,全家遭殃”“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現象;在道義上,則存有“一人顯赫,全族榮耀”“一人有福,連及滿屋”的心態。

在佛教裏,出家修道的沙門雖然削發離家,不營世間功名利祿之事,但其成道度眾的功德,亦被認為能庇佑親人。《弘明集》卷十二即寫道:“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古德也有“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親族之蔭勝餘蔭”的說法。

這種個人與親屬、家族的紐帶關係曾有人譬喻,中國人升遷後,前後左右盡是自家親屬,好比火車頭後麵拖著一大串車廂;西方人升遷,則前後左右無一私人,如同飛機起飛,是單獨個體,周圍沒任何物體跟隨。此喻含嘲諷之味,但也貼切地說明中國人的家族文化。

所謂“家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也說“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因此要修身齊家,而後才能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中國人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國家的“天下一家”之觀念。

中國人重視家庭,傳統觀念裏,往往推崇多子多孫的大家庭,將之稱為“義門”,而認為分家是可恥的行為。曆代法律也明令規定禁民分居,《唐律·戶婚》記載:“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徒三年。”《明律》《大清律》裏也有同樣的規定。凡此,法律製度、輿論、習俗、倫理道德和重視血緣關係、和諧、統一之性格,以及農業社會對勞動人口的需求、地理環境等,都是中國傳統大家庭形成的因素。

不過,從農業社會走向工商社會之後,隨著現代化的生活和自由流動的工作形態,隻有父母及其子女的核心小家庭已成為現代家庭的主流。但是,近年來似乎又有潮流逆轉的趨勢。因為生活消費高,房價飆漲,許多年輕人結婚後無力自行購屋,便繼續賴在父母家。小孩出生後,夫妻倆還要照常上班,遂將孩子留給父母親照顧,如此可省下購屋費、孩子保姆費、外出用餐費等。站在老一輩的立場,隻要身體狀況允許,幫助自己的孩子來照顧孫兒,一則排遣退休後的空洞寂寞時間,再則含飴弄孫,延續天倫之樂,也是美事一樁!

核心小家庭有自由、甜蜜的氣氛,也有夫妻並肩攜手建立家庭及撫育孩子的奮鬥曆程,個中酸甜苦辣,我想是每個當事人點滴在心頭的。至於大家庭,無論是三代同堂,或兄弟不分家的大家庭,其中家族的凝聚力,以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情義,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一般而言,傳統大家庭裏重視長幼秩序,婚姻也比較穩定。當然,大家庭裏人口多,人際關係也較為複雜。有人將中國傳統家庭形容為“社會小乾坤”,它具體而微地呈現社會一切現象。因此,大家庭的成員走入社會後,往往比較容易適應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如“忍讓”是人際和諧的必要條件之一,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裏寫道:“中國人之忍耐,蓋世無雙,恰如中國的景泰藍瓷器之獨步全球。”他還認為這種忍讓德行是得自於最好的學校——大家庭訓練出來的。

總之,大家庭、小家庭各有優缺點,也各引發出一些問題,如大家庭的“兄弟鬩牆”“婆媳不和”,而小家庭一個個獨立,造成獨居老人增多,“鑰匙兒童”四處溜達也是不可忽視的。

·佛光菜根譚·

公婆的微笑,是子孫的太陽;

兒女的音聲,是父母的音樂;

妻子的愛語,是丈夫的和風;

丈夫的臂膀,是全家的依靠。

和樂家庭(一)

中國人有“落葉歸根”的思想,就是回家的觀念;“倦鳥歸巢”,也是懂得要回家。龍魚歸於大海,獅虎隱於深山;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所以高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當然,我們為了理想、為了事業,要離家奮鬥。但是,家園、鄉土、妻兒、親人,更是人間的至寶,所以在外麵求不到的東西,回到家庭裏,得到溫暖,也是非常寶貴。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溫暖的、可愛的。尤其所謂“一家之計在於和”,一個家庭最難能可貴的是和諧的氣氛。但是“和諧”並不是你想要就有,它必須是在家裏成員共同營造下才能擁有。什麼是家庭和諧的條件?有四點:

第一,和合無爭,快快樂樂。一個家庭裏要和諧,必須每一個人在思想見解上相互了解,在生活習慣上相互尊重,才能和合無爭,快樂相處。尤其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無論是長輩、後輩,要相互了解尊重,忍讓包容,日子才會歡喜好過。

第二,讚美尊敬,和和氣氣。無論是父母、長輩、兒女,大多希望被鼓勵、被讚美,受到肯定與尊敬。因此,雖然是一家人,彼此可以直心相對,但也要相互給予一些讚美、尊敬的語言,才會增進和諧的氣氛。有了讚美,有了尊敬,生活會增添活力,生命會增長信心,內在會增強力量,家人會感到生活的快樂幸福。

第三,慈悲助人,親親愛愛。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是一家人,就要慈悲以對,相互幫助。如果我們對家人都沒有一點幫助,沒有一些慈悲,彼此感受不到一點恩惠情義,怎會建立深厚的感情?因此,父母對子女、兒孫要普施慈愛,為人子女者也要對父母長上、親朋好友給予孝順、尊敬、仰慕、協助,彼此才會親愛相處。

第四,節儉勤勞,誠誠懇懇。“耕種田要朝朝到,庭園地要朝朝掃”,這是傳統農業社會勤儉持家、誠懇樸實的生活典範。就是到了現代工商社會,“成由儉,敗由奢”的明訓仍是每一個家庭所應謹記戒慎的。能夠節儉勤勞、誠懇謹慎,必能建立平安之家、和樂之家。

以上這四點家庭和諧的條件,是營造幸福家庭所應努力的方向。

·佛光菜根譚·

家內和睦者,家道必昌;

外事和睦者,外事必辦。

和樂家庭(二)

《法句經》雲:“居家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為空而行,是為最吉祥。”《無量壽經》也載:“世間人民、父子、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逆。”果真家庭能如此,那可真是人間吉祥事。

以下有四點,提供作為建立“和樂家庭”的參考:

第一,上慈下孝,合家和樂。家不是光靠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和樂,而是要全家上下一心,共同創建。所謂“同體共生”,家裏的每一個分子,更是彼此共生共榮,因此,要建立和樂家庭,上慈下孝,是每個人的責任。

第二,夫婦融洽,相敬如賓。所謂“夫有義,婦有德”,夫婦同心同德,家庭一定融洽。但是假如夫妻相處不和,互相怨恨,這是兒女的不幸,受害的是整個家庭。因此夫婦雖然是不同個體,關係至為密切,無論人前還是人後,都要恩愛親昵,彼此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家庭關係。

第三,兄友弟恭,上下有序。一個家庭,無論年齡大小,大家恪守本分,禮讓和諧,必能井然有序。尤其是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尊敬,如古人所雲“父子和而家不退,兄弟和而家不分”。彼此愛護,才能和諧融洽。否則兄弟鬩牆,隻會造成父母的傷痛,削弱家庭的力量。

第四,敦親睦鄰,守望相助。平時要親人鄰居多往來,即使隻是一個禮貌性的招呼、一點小小的物質結緣、一句讚美關懷的語言、一些好處利益的分享,都會回報到自己的身上,帶來善美的因緣。尤其現代人大都居住在小區裏,彼此關照更顯重要,守望相助,就能遏止小偷、壞人的覬覦。人我相助,就是天堂;鄰裏相敬,即是淨土。天堂就在自己家中,淨土就在居住的小區裏。

古人說:“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兄友弟恭,夫義妻賢,中外和樂,必致禎祥。以上這四點,是“和樂家庭”的條件與助力。

·佛光菜根譚·

兄弟互相怨恨,受害的是父母;

夫妻互相怨恨,受害的是家庭。

治家(一)

現在的家庭裏,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債台高築、理念不同、性格怪僻、勞逸不均、自我執著等,家庭因此從安樂窩變成冷戰場,從避風港變成是非地。甚至親人不親,家不成家,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樂趣就會因此降低、減少許多。

人生在世,為官有為官之道,經商有經商之道,居家也有居家之道。家不是一個人的,家是全家人共有的,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責任經營和維護家庭的幸福。那麼,居家之道有哪些應該注意的?

在人際關係上,家庭裏有父母子女,也有公婆媳婦、妯娌、兄弟姐妹等關係。平時我們對父母要恭敬孝養,讓他們衣食無缺,並隨時稟白自己的工作、去處,不令父母擔心。除了甘旨奉養、光宗耀祖之外,能再引導父母向於正道,有信仰,遠離煩惱,才是最究竟的孝道。兄弟姐妹於事業、生活上應該互相幫助,以盡手足之情。對於子女,教育要寬嚴合度,平時多以讚美代替責備,以鼓勵代替打擊。婆媳、妯娌之間,須有“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的認知,能在同一屋簷下,同吃一鍋飯,都是過去締結下的因緣;好好珍惜這個善緣,縱有摩擦,隻要自他立場互易,便能減少不必要的隔閡與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