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問政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對視了一樣,若有所思的退了出去。
長孫無忌去麵見戴胄,命其準備錢糧,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可不是那麼簡單,憑借君主一句話,就可以讓五萬大軍上前線的。
五萬大軍出征,起碼要準備二十萬民夫,數不盡的錢糧穀物,倒是一下子解決了很多百姓吃飯問題,可是話又說出來,塞外苦寒,征戰辛苦,一場戰爭下來,先不說多少將士死在疆場之上,便是凍死在路上的民夫,便不會是一個簡單的數字。
房玄齡的表情說不出的落寞,因為他素以謀略著稱,這一次卻輸給一個黃口小兒,讓他心裏非常過意不去。
或許當初自己不和那些自詡身份的人一起看不起這個少年,細細的琢磨一下他的論斷,大唐就該是另外一個光景了。
在二位臣下離去之後,李世民正襟危坐的跪坐在禦案前,目光一動不動的盯著輿圖,手裏擺弄著一柄金色短匕,心中的殺機越發的彌漫。
腦海裏,不由自主的浮現出羅雲生當初在弘文館的那一席話。
不中聽,但是很中用。
這些年自己似乎沉浸在突厥的勝利中不能自拔,即便是關中的雪災,也沒能讓自己足夠警示。
自大的認為,天下之大,大唐最盛。
卻不想,一個個貧瘠的吐蕃,也敢在大唐的身上妄動刀兵。
古人雲,忘戰必危,不是妄言。
李世民親自指揮的戰爭不計其數,從戰略到現場指揮他無一不精,對於戰爭的理解,李世民自忖這個時代,沒有人能超越自己。
可是他都沒有料到,吐蕃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對大唐出手。
可為何一個孩子,就預料的如此精準。
甚至連鬆洲這個地方都預料到了。
“不能小覷每一個人,這是戰爭的鐵則,朕卻將他忘在了腦後。”
李世民心裏複雜萬分,“想當初自己的妹妹平陽昭公主一個人都可以撐起一片天,更何況一個將門之後。”
“張鐸。”
李世民疲憊道。
“奴婢在。”
張鐸卑躬屈膝碎步上前,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李世民抬手道:“召羅雲生來見。”
說完這句話,李世民感覺身體都被掏空了一般,一隻手撐著額頭的太陽穴,另外一隻手無力的搭在案牘上。
“喏!”
張鐸準備起身,卻見李世民忽然又抬手道:“算了,朕親自走一趟。
叫上太子和杜正倫。”
………
羅雲生萬萬想不到,李世民會這個時候來見自己,此時他正在跟魏征一起,各自著書。
畢竟這大把的時光不能這般浪費了,外麵的煤炭準備工作,有那麼多手下人去操持,自己隻要把把關,剩下的時間自然可以歸屬於自己支配。
這種跟魏征呆在一起的時光非常寶貴,羅雲生舍不得浪費,幾乎有什麼問題,便會上前問詢,魏征也從不吝惜解答。
畢竟能做到一國宰輔的人,從方方麵麵都有自己的見解,一丁點的點撥,都讓羅雲生受益無窮。
羅雲生從未小瞧過古人的智慧,也確實學習到了不少。
比如說商業,魏征就建議羅雲生健全部門建設,現在就是他跟蕭瀟嶽兩個人折騰很難真的做大做強,魏征就建議羅雲生,既然沒有世家那般人才輩出,就要積極引進外界的人才,組織一個中樞機構,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最後羅雲生聽了半天,歎了口氣說道:“魏公,您說的是政事堂吧。”
魏征側臉看了羅雲生一眼,笑著說道:“政事堂這種中樞組織,不論是大生意人,還是國家,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言堂能興盛多久?
一個人又有多少主意?
看看陛下的大唐如何蒸蒸日上的,你還看不明白,單打獨鬥成不了大氣候。”
見羅雲生沉吟不語,魏征繼續說道:“這煤炭生意,若是真的推廣開來,勢必會成為大唐前所未有的生意,你想不被世家吃掉,就要網絡人脈、人才,這裏麵世家要有,寒門也要有,勳貴最好也要有,就跟陛下的朝堂一般,相互支撐,相互扶持,這樣才能越走越遠,老夫觀你已經將長孫家、太子、秦瓊拉上戰車,這還不夠,還要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樣煤炭生意也可以迅速推廣,造福更多的百姓。”
羅雲生聽著魏征的教導,心裏說,這老貨,看的真的透徹啊。
李世民白龍魚服,嚇得門子不敢說話,隻能老實的彎腰侍奉在一旁,而李世民則透過窗子,默默的看著書房裏的一老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