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香港中銀大廈(1 / 1)

國際頂級設計大師貝聿銘自1982年底設計香港中銀大廈,這個在1983年9月才開始中英談判香港回歸問題的前一年就開使的項目對中國來說是意義重大的,把它理解為是中國進駐和回收香港的決心和標誌性建築,也是回收談判前中國對英國實施的一次心理戰術!

大師貝聿銘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了當時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高層態度和任務使命,貝聿銘將香港中銀大廈設計成了一把刀!不知是英國做梗還是中國國力就是差,這塊緊挨著英國人開的香港彙豐銀行大廈的基地麵積隻有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而中國政府隻給了貝聿銘預算一億三千萬美元,與它的鄰居彙豐銀行當年建的時候花了十億美元相比難度可想而知!

貝聿銘說,它應該代表“中國人民的抱負”!於是將香港中銀大廈設計成了一把寒光四射的尖刀!刀鋒直指代表英國行使香港管轄權力的最高機構——總督府官邸!害得當時的香港總督衛奕信在總督府官邸花園裏那個尖角和總督府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上種了兩棵柳樹,算是采取了保護性措施。(柳樹的形狀柔和、圓潤,對大樓刀一般的尖利角度起了緩衝作用。作者不禁要問一句:兩棵小樹在氣勢上是不是太弱小了?!並且確實柳樹死了一次!)

貝聿銘在設計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時,曾把一本關於風水的書交給他的一位助手,讓後者根據風水規則評估設計圖樣。(見《貝聿銘傳》)可見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對風水學在建築當中的運用是相當重視的。貝聿銘的設計得到了中國政府領導人的確認,這點是不容懷疑的,因為樓蓋起來了,中國政府相當滿意!

建築風水學不是迷信,它是人類文化的積蓄,是精神依托,希望所在!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還在不斷發展!建築物往往代表著權利,特別是那些城市的主要建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它就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而更是一門政治。

在建築中,人的自豪感、人對萬有引力的勝利、追求權利的意誌都呈現出看得見的形狀。貝聿銘為我們留下了無與倫比的建築奇葩。他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建築天賦,還在於他卓越的社交和才能。他很早就認識到建築是權力的產物。

貝聿銘大概是所有建築師中對權力最為敏感的,他認為“建築不像詩詞繪畫……它必須追求權力”,他的客戶以富商大賈、總統顯要和主流機構等權力集團為主,現代主義建築在他的手中成為鞏固統治權力的空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