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家臣幾次彙報,進度方麵隻能是按部就班。
在提拔武士方麵,每提拔一批都需要呂武親自操作,其他人不能替代。
等提高了那一部分人的社會地位之後,操練事項則是由宋彬在負責。
呂武去查看訓練。
重步兵已經將“龜甲陣”訓練得有模有樣,轉為在訓練分梯隊推進戰術。
其實“龜甲陣”隻在某些特殊時刻才能展現效果,一般是用在攻城戰上麵。
野戰的時候,“龜甲陣”的作用是用來防守反擊。
呂武從“龜甲陣”開始訓練重步兵,注重的是加強紀律和團隊協同。
因為晉國的製服顏色是鮮紅色的關係,一幫身穿環片甲或胸甲的重步兵,扛著將盾麵塗成紅色的盾牌,很有一種畫風錯亂的畫麵感。
宋彬在訓練一段時間後,向呂武提出了一個建議。
他認為既然要發展重步兵路線,是不是將重步兵的優勢更多層麵地發揮出來?
或許應該增加重步兵的武器種類,比如添加一種長度兩米左右的輕矛。
不得不,建議很中肯。
手持短劍又扛著大盾的兵種,結成緊密陣型抵近敵軍,人貼人的交戰狀態下有非常大的優勢。
關鍵的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不是每一次都能創造出想要的交戰環境。
宋彬還提出一個觀點,認為重步兵隻適合陣地戰。
重步兵當然隻適合用來打陣地戰!
每一個兵種都有它的獨特之處,能發揮最大優勢的地方。
讓重步兵去打運動戰,更大的可能性是先把自己累死。
用沒有著甲的士兵去跟重步兵打陣地戰,純粹是拿人命去填。
呂武卻知道一個兵種增加一種武器的困難度。
不是單純的列裝一種武器,那個兵種就瞬間成了一個新的兵種。
每給士兵增加一種武器,代表的是又多了一個新的訓練方式,士兵需要掌握使用的技能。
要不要給重步兵添加兩米輕矛是之後的事情,他們先把當前需要掌握的技能練好才是關鍵。
而呂武也沒有單純地想走重步兵路線。
這個兵種吧,限製其實挺大的,屬於贏了很難擴大戰果,輸了跑不掉的類型。
他已經讓匠人研究輕便又能更多顧及防禦的甲胄,重量最好限製在十斤以下。
士兵身穿甲胄的意義更多的是用防箭,免得被幾波箭雨給直接清空了。
中原馬太矮,沒有值得稱道的耐力,負重也不行。
這個限製了騎兵的發展,不然呂武肯定會發展騎兵。
他已經讓人挑選出優質的馬匹,試圖培育出更優秀的戰馬。
另一方麵,他還派出人手前往北部,不管是貿易還是搶,能得到更好的馬就算完成目標。
在沒有獲得適合的戰馬之前,能玩的隻有騎馬步兵。
基於這一因素,呂武已經提供創意,敦促工匠研究和製造出合適的車輛,打算用來作為運輸用途。
在他等待了一個月又七之後,一直沒動靜的畢陽總算提出前往“呂”地。
而在這一段時間,關於郤氏內亂的消息一再送來。
郤氏大宗的封地很多,有麵積比較大的,也有被切割得零碎的部分。
伯宗隻有四塊不大的封地,分的位置還比較遠。
不知道是郤氏大宗覺得不重要,又或是本來就是那樣的計劃,與“呂”地有接壤的那一塊封地,直至畢陽提出要前往“呂”地前的四,戰鬥才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