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番外五(1 / 2)

公曆196年1月1日,蘇俄締造者,蘇維埃第一任主席弗拉基米爾因病與世長辭。你今還在看樂文嗎?

這一,比曆史上足足推遲了兩年,也讓蘇俄的曆史軌跡進一步偏離了原有的方向。他推行的新經濟政策,引進外資和促使俄國資本回流政策,都取得相當效果。到195年底,俄國的農業和工業已經部分恢複到戰前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華夏資本的大量流入,蘇俄的輕工業比重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勘探開采出的煤和石油等礦藏,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源源不斷的運往華夏。

以斯大林為首的黨-政委員曾對此提出異議,認為輕工業並非首要,應大力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礦產資源也要嚴格限製出口。但弗拉基米爾卻堅持,在“實現榮耀”之前,應該先為人民的溫飽考慮。

基洛夫堅定的支持弗拉基米爾,站在他一邊的布哈林等人同斯大林一派展開爭執,托洛茨基與斯大林的聯盟裂痕加深,國內經濟的恢複,民生的好轉,使他無法認同斯大林的許多主張。

沙皇時代的教訓還不夠嗎?

讓人民吃飽穿暖,比什麼都重要。

斯大林獨木難支,最終隻能妥協。

李謹言旗下的工廠,在蘇俄和白俄的投資開始收到回報,華夏同“兩國”領導層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部分東歐國家也日漸傾向於華夏。

聞聽弗拉基米爾去世的消息,華夏政府發去唁電,同時派代表前往莫斯科參加葬禮。

1月日,基洛夫,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中央委員前往哥爾克村致哀。隔日下午,弗拉基米爾的遺體被運往莫斯科。

1月7日,蘇維埃領導人,蘇俄各界代表以及莫斯科市民,冒著大雪和寒風,向弗拉基米爾遺體告別。

裝有靈柩的馬車駛過莫斯科,街道兩旁站滿了身著黑衣的人群。

馬蹄的噠噠聲打破了沉默,哭泣聲響起,許多人無法抑製悲傷的情緒,幾乎要衝破士兵搭起的人牆,

無論弗拉基米爾曾犯過什麼樣的錯誤,但在他逝世的前幾年,擊退了白俄的進攻,一力主張的新經濟政策,接受基洛夫建議提高工人待遇,減免各項稅收,縮減契卡“權力”,這一係列行為,實實在在的讓國人得到了好處。

他的聲望,再次達到了最高點。

葬禮十分隆重,除了華夏,白俄也派遣代表出席了葬禮,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在葬禮過後,白俄代表出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要求蘇俄交還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婦和幾位公主的遺體。

新任蘇維埃主席的基洛夫經過慎重考慮,答應了對方的要求。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應該答應白俄的要求,但在大部分委員都投了讚成票的情況下,反對的聲音無足輕重。

隨著尼古拉二世,亞曆山德拉皇後,以及三位公主的遺體被從掩埋地找到,裝上靈柩運往惡鄂木斯克大教堂,蘇俄與白俄日趨緊張的關係出現了緩和,後世對此有一個相當形象的稱呼,破冰。

事情的整個過程中,華夏駐蘇俄外交代表發揮出不的作用,同時,不久前晉升元帥的喀山也給了基洛夫相當重要的建議。

作為蘇俄最年輕的元帥,基洛夫最親密的戰友,喀山將眾多的蘇俄名將,如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布瓊尼,甚至是鐵木辛格都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隻要基洛夫能夠屹立不搖,憑借喀山蘇俄戰鬥英雄的稱號和在軍中的聲望,麵前的路將會是一片坦途。

米爾夏仍是基洛夫的秘書,她已經同潛入莫斯科的謝沙兄妹取得了聯係。在傳遞情報過程中,為了不引起懷疑,她的行動比任何時候都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