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第二百一十七章(2 / 3)

“先生教過大家不能人雲亦雲,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去想對不對?”

“恩。”

“那麼,你告訴先生,你真的認為你哥哥的話都對嗎?”

男孩想了想,不再話了。

楊聘婷讓男孩回到座位上,起身走到講台邊,看著教室中所有的孩子,聲音平緩柔和,“先生今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流言止於智者。流言,就是沒有根據的言論,智者,就是聰明的人。也就是,聰明的孩子,是不會去相信沒有任何根據的傳言的。”

教室中安靜下來,隻餘下楊聘婷的聲音。

“這間學堂是李先生出資建的,大家每的早餐和晚餐,免去的學費,成績好的獎勵金,都是托李先生和許多好心人的福。大家還認為報紙上的都是對的嗎?劉成虎,你可以告訴先生,你的父母在哪家工廠做工?你的哥哥能去上海是因為什麼?”

男孩站起身,“我爹在毛刷廠,我娘也在。我哥哥去上海造船廠學習,是……”

“是什麼?”

“是李先生送他去的。”

“還有我!”另一個孩子舉起手,“我爹也在李先生的工廠裏上班!“

“我娘也是!”

“還有我,我爹娘都,沒有李先生,我們一家都要在逃荒的時候餓死,我姐姐也會被賣了,就像電影裏那個漂亮姐姐一樣……”

“我家也是,我娘少帥和李先生是我們一家的恩人,少帥男兒要報國,我長大了要考軍校,為國家打仗!”

楊聘婷一直微笑著站在講台上,直到所有的孩子都發言之後,才示意大家安靜。

“大家都是聰明的孩子,先生相信,大家不會再隨便聽信流言,都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用心去想,對不對?”

“對!”

教室裏的聲音很響,尤其是之前李謹言是賣國賊的男孩,聲音尤其響亮。他回家後一定要告訴哥哥,先生了,聰明的孩子不能相信流言,李先生是好人!

關北子弟學中的事隻是個插曲,關北中學和北方大學中的幾場辯論,影響卻相當大。

學校裏的學生們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報紙上都在胡八道,北六省如何,李三少如何,事實都擺在那裏!

“什麼出賣國家利益,六省之內,可有一條鐵路在洋人之手?可有一處礦藏非國人經營?洋人開設的商鋪同樣要交稅,且稅額更高!如此何談賣國?報紙上的言論純屬無稽之談!”

“表麵如此,實際又如何?賣國的人會將證據留在表麵上嗎?”

“你這是強詞奪理!”

“我隻相信真理!真理就是,世間沒有神仙,李謹言也不是!”

“你……”

“我怎麼樣?”話者得意洋洋的昂起頭,“無話可了吧?不借助外力,北六省能發展至今?根本不可能!國人愚昧,怎麼可能憑一己之力趕超洋人?”

“這就是你的真實想法?”一個威嚴的聲音響起,在場的學生們同時一靜,向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一個身著灰色長衫,戴著圓框眼鏡的中年男子站在人群之後。

“先生。”

“國人愚昧,而洋人勝我多矣?”

“先生,我……”

“暫且不論你對報紙上所刊之事的觀點如何,僅憑你這一句話,我便無能再教你。”

“先生?!”

“國弱無妨,民貧也無礙,然我華夏民族錚錚鐵骨怎樣彎曲?!怎能在外人麵前奴顏婢膝?!自清末到民初,再到如今之南北各地,無論朝代如何,政體如何,幾代人都在為重振我華夏而努力!君不見以死而警醒國人的誌士?不見以血為國拚殺的軍人?不見為富國而竭盡所能的商人?更不見今日之華夏與往昔有何不同?這一切均自北六省始!”

學生們都安靜的聽著他的話,之前侃侃而談,宣稱華夏國民愚昧的學生臉上也現出羞慚。

“不盲目的推崇一個人,保持真喇心,並無錯。然在堅持己見之前,需審視己身,所堅持之一切是否為‘真理’?”

自始至終,先生都沒報紙上的言論是對是錯,他和楊聘婷的做法一樣,他要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從之前的獨——裁與民主論戰,再到如今的北六省是否與洋人勾結,在一次次的辯論與反省中,這些年輕人才會真正的觸摸到真理。

和其他學校不同,關北的三所軍官學校從一開始,就對報紙上的言論不屑一顧。

獨——裁和民主或許還值得一辯,但北六省和外國勾結……學校裏就有不少外籍教官,通過和他們接觸,軍校學員們的觀感更加直接。這些外籍教官除了多配有一名翻譯,其餘的待遇和華夏教官並沒區別,在海軍軍官學校中,曾為國而戰的老北洋,受到的尊敬比不久前抵達的英國人更多。

沒見任何軍政府官員對這些洋人擺出“奉承”的麵孔,這些洋人也表明他們隻是來教學的。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想得到總是要先付出,這個道理沒人不明白。或許軍政府的確為聘請這些“外教”給了洋人一些好處,但絕對不會觸及賣國的底線!

漸漸地,北六省內,就軍政府和李謹言是否賣國的結論開始明朗,大部分人都不再相信報紙上的文章和傳言,憑空猜測代表的隻有虛假,而他們住的房子,吃的糧食,耕種的土地和領到的工錢卻都是真實的!

有心人再肆意汙蔑,大潑髒水,終究隻能停留在報紙和口頭上。生活在北六省的外國人比華夏人更不相信這一切,很簡單,若是北六省當真和他們的國家達成某種交易,出賣了華夏的利益,他們不在這裏橫著走,至少繳納的稅不會比華夏人多出三分之一吧?

事情的發展出乎李謹言的預料,他還沒按照白老教的關門放樓少帥,怎麼事情就好像快解決了?

當然,快“解決”的也隻有北六省,京城和上海等地的報紙依舊罵得熱鬧。但北六省“安靜”下來,李謹言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對付“外人”,原本,他是想在關北先“試一下水”的,如今卻用不著了。

十月二十六日,農曆九月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