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正在卡特巴上學的莉莉外,部落就沒有幾個人接受過中高等或相應水平的職業教育,這個是比較頭痛的問題。
伊波古村的定居點較為分散,老酋長家及神廟附近可以是部落最為集中的居住點了,也就二十多戶人家,但部落規模實際上並不,總計有兩千多人。
菲利希安以及奧韋馬,作為軍政府時期的舊軍人出身,他們本身也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但他們回到部落還是想辦法辦起學堂。
總的來,部落的年輕一代,有百分之三四十接受過基礎教育,有百分之十幾接受過初等教育——這差不多是隆塔市鎮區域才有的教育普及水準了。
礦工所雇傭的九十多名工人,接受基礎教育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接受初等教育的工人都超過三成。
卡奈姆的初等教育,特別是卡奈姆的邊遠地區,跟國內的初等教育相比,還是存在極大的差距。
不過,總體來,一個兩千多人的大部落,挑選出三五十人受過初等教育的,去接受目前來還是相當簡單的職業培訓,並不存在什麼障礙,成長起來也快。
這些人之前隻是沒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罷了,並非智力上存在什麼缺陷。
而當地發展、教育如此落後的情況下,他們能堅持到接受完初等教育,明他們的家庭,對教育的重視以及他們自身的努力,都還是相當可以的。
曹沫之前是完全沒有資本跟底氣,隻能事事親自操心。
他在德古拉摩閑得夠久,年紀也輕,剛接手伊波古金礦,勁頭正足,強撐了三個多月,還能吃得住苦。
現在資金寬裕一些了,金礦的產出也是穩步提高,曹沫就從隆塔市鎮雇請兩名教師,借用部落裏的學堂,給礦區的員工上夜課。
雖然東一鋤西一耙的進行投入,侵占掉曹沫應得的一部分利潤,但他要是不想撈一把就走,想著在伊波古村長期發展,有些事是越早做越好。
要不然的話,等到礦上想進一步添加設備、擴大規模,就會發現在設備操作、礦區管理上,人手就會越發的捉襟見肘。
然而他一開始從管理人員到普通員工,就全部使用當地人,等發展到後期,他想著從國內招聘專業人士過來,強行取代卡布賈、帕裏、波圖、奧韋馬等人的地位,去接手礦區的管理,曹沫想也不用想,就知道到時會出現怎樣的抵觸情緒跟混亂了……
當然,從國內聘用專業管理人員的成本也太高了。
比如他吧,在東盛僅僅是普通員工,但東盛集團將他派遣到德古拉摩,工資、海外津貼、食宿補助、每年一次往返機票補貼,以及繳納的社保公積金等等,每年在他一個人身上的投入,就要超過二十萬人民幣。
東盛每年在郭建這種海外基層主管身上的投入,超過三十萬,而在楊德山這種海外中層管理人員身上的投入,則要超過五十萬。
他真要從國內聘用專業管理人員,得要多少投入?
曹沫計劃再有兩個月,將卡布賈、奧韋馬、露西三人的月薪提高到六百美元,三個人加起來,一年也才二十萬人民幣左右。
而這個收入不要在隆塔了,在德古拉摩也要算金領階層了,但當地雇工僅有受過優良教育的殖民者後裔,能在歐美企業拿到這樣的薪資,卡布賈、露西他們是沒有機會的。
社保、公積金?
卡布賈、奧韋馬、露西誰敢這時候跟他提這個,他就跟誰急眼!
真當他是來搞社會主義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