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人提出說印第安人其實就是殷朝遺民,說當年有一支殷商遺民組成艦隊出海避難,最後居然一路到達了美洲,當然這種假設過於膽大,秦琅是不相信的。
但雖然他早知道美洲有很多寶貝,也懷念這些寶貝,玉米燉排骨、土豆燉牛肉、辣椒炒肉、西紅柿炒蛋、南瓜餅,再來點花生瓜子一盒煙,這多愜意啊。
可畢竟這時代絕大多數人甚至都還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根本都不相信大地是一個球,想都想不到。
連澳洲都是隻有附近相鄰的島嶼土著們知道的地方,更別說遙遠的東方蠻荒大陸了。
在以前許多中原人眼中,日本就已經是最東方了,所以叫他們扶桑,連日本人都這麼認為,自稱是日出處國家,日本這名字也是這麼由來的。
貞觀以來,秦琅每年都要投入不少錢在造船、航海以及天文這些領域,造出了更先進的海船,掌握了更多航海新技術,可以駛入深藍遠洋,開辟出更多的航線。
秦家的船隊甚至能夠直接駛抵地中海的埃及亞曆山大港、羅馬君士坦丁堡,駛入波斯灣的兩河地區沿海······
後來又開始沿著東北海岸,不斷北上深入。
流鬼、夜叉諸國的發現,甚至駛到了白令海峽。
但是越往前走,越難。
畢竟就算秦琅告訴那些早富有探險精神,最膽大的船長、水手們,告訴他們這麼一個大致的方向,告訴他們一直這樣航行下去,能夠發現新大陸。
但是這不比南下找到澳州找到新西蘭。
北邊的這條航線更艱難,其實大航海時代,那些歐洲的探險家們,後來從美洲穿越太平洋來南洋,也很少走最北邊的這條線。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要順著洋流走,因此大致上是分成南北兩條航線穿越太平洋。
沒有前人的幫助,要開辟一條全新的航線,還是尋找新大陸的航線,這確實太難了,中途如何補給,遇到風暴怎麼辦,如何確定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問題太多太多。
秦琅也知道直接就向著太平洋深處去這幾乎跟送死沒區別,所以他用了幾十年時間準備。
先把整個南洋諸島探尋清楚,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船長和水手,然後就是沿著海岸線,不斷的往北方探尋。
一直探尋到白令海峽,那裏過於惡劣的環境,一度讓冒險航行幾乎停頓不前。
有一段時間,秦琅在猶豫,打算換個思路,既然通往歐洲的航線十分成熟,而歐洲與大西洋之間又比較近,那是否幹脆從南洋前往西方,通過紅海,然後經過羅馬皇帝圖拉真修建的從埃及開羅到蘇伊士的運河,進入地中海,然後再經直布羅陀進入大西洋,再往西前往中美洲古巴、加勒比海?
不過最終秦琅還是覺得如此一來,之前幾十年的努力前功盡棄,而且就算真的從大西洋找到一條穿越到美洲的航線,也並不是最佳方案,畢竟圖拉真運河修建了幾百年,這些年來也是堵堵疏疏,難以經過大船不說,還海盜橫行,大食人也經常封鎖紅海,甚至此前曾有計劃要填塞運河,以讓商人和貨物都從半島上走,保證麥地那等大食城鎮的發展。
如果運河被堵,那就算找到航線,也隻能繞過非洲,這又是要重新探險尋找的新航線,非常不易。
更何況,秦琅覺得這樣可能是為歐洲人做嫁衣。
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增加了船隻和人員,增加了經驗,尋找通過的辦法,又經過了十餘年的探索,終於找到了新大陸。
這條好不容易找通的航線,自舊金山出發北上,經新金山、寧遠、流求雞籠港,再北上抵達倭國唐津港,再經新羅港,然後繼續北上,在渤海建州的海參崴休整,再航向秦家在倭國北麵蝦夷人境內建立的北海港,然後沿千島群島繼續向東北航行,抵達流鬼港(堪察加半島南部),最後一次休整後,開始往東沿著阿留申群島艱難橫渡白令海,抵達阿拉斯加灣沿岸,接下來航程雖然依然艱難,這裏氣候惡劣,補給艱難。
但好在秦琅花了十幾年時間慢慢的探尋,沒有急於求成,千島群島、阿留申群島上都建立起了據點,安排了補給和後勤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