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 提攜(2 / 2)

本來驃國就是一個地區性的部落聯盟體製,這下徹底崩潰,各藩、部見勢不妙,也沒誰想頑抗到底了,紛紛望風而降。

幾乎是傳檄而定。

“吳師盛這次可是立了一大功,聽說樞密院已經敘功論賞,擬加封他為左金吾大將軍、濮陽郡開國公,授驃越經略安撫使、麗水道都督。”

吳師盛是萊國公吳黑闥的嫡長子,當年秦琅巡海,組建水師,他和程處默、牛建武、尉遲寶琳等是第一批四海水師兵馬使,吳師盛是第一任東海水師兵馬使。

雖然這些年不如程處默、牛建武他們,但也是水師元老,這次他是以南海水師提督銜親領遠征艦隊總管,率師遠征。

相比起王玄策去年在北方大破驃國主力,吳師盛雖然來的有些晚,讓秦琅帶著南洋義從先登陸驃國,滅了驃國兩強藩,但畢竟一來就破王都,擒國王,還將驃國傳檄而定,所以雖有搶功之嫌,但畢竟也是實打實的軍功,況且朝中又有人,所以這次樞密院裏的老夥計程處默、牛建武也沒避嫌,直接為他敘功請賞。

皇帝又跟秦琅商議,讓他拿主意,秦琅自然不會打壓自己人,所以此時吳師盛已經正式加封為濮陽郡開國公,晉銜金吾大將軍,並正式出任驃越經略安撫使、麗水都督。

以後,吳師盛就是驃越的最高軍政長官,封疆大吏。

至於王玄策,畢竟去年也立了那麼大功,而且之前籌謀有功,所以秦琅親自向皇帝為他請功,表奏授他為簽署樞密院事,正式入西府為執政,且爵位晉為胡國公,賜實封通前共千戶。

一場南征驃越的戰事,成就了兩位大將,一個晉升實封的郡公,實戶三百戶,一個晉封為實封的國公,實封千戶。

且兩人一個入西府為執政,一個鎮守驃越成為封疆大吏。

“聽說當年王玄策隋末之時,隻是始安郡桂林李襲誌手下的一個屬吏,後來歸唐後得舉薦也僅為廣西融水縣令,到貞觀時也不過是愛州折衝府的一個長史,若非遇到秦太師賞識重用,他這般嶺南蠻夷,哪可能成為實封國公,晉身執政?”出身五姓的盧照鄰有些瞧不上王玄策。

不過出身於寒門,父親就是死在縣令任上的駱賓王,卻是非常崇拜佩服王玄策的,當下反駁,“王公家也是南北朝時南遷的漢家士族,雖然起家卑微,但不越發襯的本事了得?不說當年他在愛州任長史時,便敢帶著幾百人為大唐南拓三百裏地,就說貞觀末他出使天竺,當初憑一人一節,就能威懾吐蕃,平定泥婆羅內亂,更能一人滅中天竺一國,這等豪氣,不正是我等文人當向往的嗎?”

王玄策這輩子戰功赫赫,但人家可是正經的文人出身起家啊。

王玄策簡直就是唐之班超、耿恭,這等牛人,讀書人有幾個不羨慕的?

盧照鄰或許覺得人家出身低,是嶺南蠻子,如今也能成為高高在上的實封國公,心裏不爽,但對駱賓王這等寒門出現,少年時受過苦的士子們來說,王玄策簡直就是偶像啊。

那真是全憑自己本事,一步步從嶺南蠻子掙到了如今的實封國公。

說如秦太師年輕時寫過的那首詩一樣,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是啊,淩煙閣上的那些開國功臣們,又有哪個是真正的書生呢,能食邑萬戶的列侯,誰不是有著赫赫軍功?

相比之下,秦太師雖然是所有大唐年輕人的偶像,但畢竟秦琅起家可比王玄策高的多,軍功新貴、國公上柱國的兒子,尤其是機緣之下,還能參與玄武門靖亂,一下子就成了協謀靖亂功臣,十六歲就直接成國公了,這是許多人六十歲都爬不到的高度。

“要說啊,王玄策能有今日,其實也全是靠著秦太師提攜,否則就算有本事,也沒發揮的地方。想當初,他在愛州抗命,要是換成其它長官,說不定直接就把他砍了,哪還有給他直接請封檢校刺史的可能?更別說之後仕途平步青雲,更離不開秦太師的照顧。”

朝中有人好做官,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

就如盧照鄰這樣的五姓名門子弟,又師從幾位天下名儒大師,但到了京都洛陽,結果依然仕途不順,他入京較晚,盧家朝中最大的靠山房玄齡已經死了,甚至之後房遺愛謀反案,還牽連了盧家人。

所以後來他在洛陽漂了一段時間後,選擇了來濟投靠,也是看中來濟既有才學名聲,同時還有極強的靠山。投靠了來濟,自然也就加入到了秦琅勢力。

王玄策是秦琅的人,吳師盛同樣是秦琅的人,這次兩人以滅驃越軍功高升厚封,卻也離不開有秦太師的照顧。

“你們說秦太師會是漢之霍光,還是魏之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