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射兵敗戰死,子元慶自立為可汗·····”
“步真追擊深入,雪夜,元慶突率精騎襲營,直衝步真大帳,無人可擋,元慶親手斬殺步真,並盡殺其諸子弟·····”
一戰死了兩個都護,還是大唐在西域的兩位郡王,甚至還是朝廷特封的兩位可汗。
雖然在貞觀後期,朝廷對西突厥分化拉攏,合弱離強,又強勢的滅了高昌、龜茲等國,使的西突厥早不如當年,十姓衰弱,但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所以西突厥就算臣服了,朝廷也一直都很提防。
想盡辦法,分化拉攏,最後授封兩位早降唐的達頭後裔分別任興昔亡和繼往絕可汗,分統兩廂十姓,各為一府都護。
同時也對十姓突厥各部,也劃分邊界,授封都督、刺史等職,層層分化。
效果還是不錯的,反正這些年,西域都挺安穩的,讓朝廷得以不斷向西推進,在天山以北,也建立起了穩固的碎葉、伊麗、大宛、波斯四大軍鎮。
當年朝廷在滅了賀魯和乙毗射匱後,選了步真和彌射來分任可汗,就是不讓西突厥再有一統各部的機會,同時也是看中步真和彌射雖是堂兄弟,但早就是不死不休的死仇。
兩人回到西域任可汗、都護,確實是相互敵視,使的兩廂互相仇視,不複統一,直到步真向安西大都督府舉報彌射謀反。
彌射謀反這事,有些牽強,隻是做了些有違朝廷規定的事,畢竟是羈糜的都護府,這種事情是常有的,可步真卻添油加醋,告發彌射謀反,甚至還栽贓陷害。
而大都督府把事情上報到朝廷樞密院後,皇帝明知這裏麵有問題,卻故意視而不見,而是借機讓大都督府問罪彌射。
皇帝的心思很簡單,借機把彌射給拿下,甚至是借機挑起西突厥兩廂十姓的再次內訌,朝廷好趁機削弱西突厥,甚至是廢兩廂羈縻之製,改直隸於安西、北庭。
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皇帝希望的那樣,步真積極響應朝廷詔令,率部猛攻彌射,兩人本是世仇,彌射當然也不甘心坐以待斃,出兵反擊。
雙方你來我往,可有朝廷在後麵拉偏架,彌射背著叛逆之名,被群毆,隻能節節敗退,然後被步真斬殺。
隻是步真也沒料到,彌射的兒子元慶是個猛人。
當然步真更沒料到的是,當他殺了彌射之後,朝廷就開始著手調頭來對付他了,朝廷不僅立馬停止了對彌射殘部的窮追猛打,甚至還偷偷的給元慶提供了步真的情報,甚至故意送了他們一大批軍資器械讓他們搶。
於是乎,就發生了元慶誘步真深入,然後突襲其軍,陣斬步真,大敗其軍的事情。其實,本來步真並不是孤軍深入,因為他與安西、北庭諸軍約定是一起進軍,分道合圍會剿元慶的,誰知道最後就他一路如約進軍,便成了孤軍深入。
甚至他們的行軍路線,以及駐紮位置等,都被暗中泄露給了元慶。
彌射死了,步真又死。
兩位西突厥可汗先後戰死,東西兩廂十姓也在這場內戰中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隨著兩位可汗之死,兩廂之主已經再次衰弱,而突騎施、葛邏祿兩部,甚至已經實力反而蓋過他們了。
皇帝揉捏著腦袋,閉著眼睛聽高護念給他聽。
“朕念,你寫。”
“告訴蕭嗣業,元慶父子謀逆叛亂,奪去其郡王之爵、可汗之封,並收回賜國姓,步真貪功冒進兵敗身死,喪師辱國,罪在不赦,並奪去爵位汗號,收回國姓·····”
高護拿著朱筆記錄,手都在顫抖著,想不到他一個閹人,居然能代天子朱批。
“傳旨安西、北庭,蒙池都護府、昆陵都護府皆罷撤,分別並入安西、北庭,今後由朝廷直接統管兩廂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