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四四 大丈夫真豪傑(1)(2 / 3)

環視過一群或緊張或興奮,或鎮定或忐忑的將領,趙寧的目光最後落在雲雍、陳奕、方墨淵等,鄆州地方豪強與他麾下江湖勢力首領的身上。

“雲雍、陳奕、方墨淵、張嘉、丁儀,你們的部曲排在大軍前麵,承擔大軍先鋒位置;李奎、王興成防禦使,你們的部曲在中部;其餘義軍的部曲在尾部。”

趙寧的軍令下得很平穩:“北胡大軍雖然有四萬餘,但這回渡河是為了攻堅,奪下西河城,所以騎兵不多。西河城潰兵的講述跟魏侍郎的消息,也都證實了一點:對方的騎兵攏共隻有萬餘。

“是以兩軍交戰之際,所有部曲無需考慮太多,戰法就一條,一直向前衝殺,衝散對方陣型,直至西河城下!”

對於一群雜兵來,戰法當然是越簡單越好,什麼兩翼迂回、中間突破,什麼遊弋側擊、分割包圍,都是自取滅亡。

趙寧接著道:“到了西河城下,大軍分作兩部,一部分包圍城池,為後續攻城做準備;一部分向兩翼分開,奪回大軍堡跟河麵戰船,讓西河城裏的北胡將士,成為一支孤軍。

“屆時具體如何行動,聽本將軍令即可。”

軍令完,趙寧再度環顧諸將,“誰有疑義?”

在場的義軍將領,無論是綠林豪傑,還是地方大族,有沒有熟讀兵法,都沒有大規模作戰經驗,自然唯趙寧馬首是瞻,他什麼就是什麼。

李奎、王興成兩位防禦使,卻對趙寧這份軍令有自己的思考,其中王興成雖然眼神數變,但沒有話,滿臉虯髯的李奎卻是個直性子,當即道:

“如果趙將軍不問,軍中大事自然由主帥一言而決,我等絕對不敢有異議,但既然趙將軍問起,末將便有話直了。

“趙將軍,末將跟王防禦使麾下的將士,都是訓練有素、軍備齊全的皇朝王師,相比之於義軍戰力更強,理應承擔先鋒位置!”

他這話完,王興成臉色微微一變。

耿安國原本對自己隻能呆在大軍尾部的處境頗為不甘,想要請命去擔任先鋒,平心而論,他覺得兩度擊敗官軍進犯的梁山營,戰力比防禦使的軍隊隻強不弱。

但聽李奎什麼“軍中大事自然由主帥一言而決”,便忍住了到了嘴邊的話,他不是皇朝正規軍的將領,不知道軍中規矩,很怕觸犯軍法,隻能謹言慎行。

魏無羨、宋明等王極境修行者,也都看向趙寧,眼中有不解之色,等著趙寧解答疑惑。朝廷的正規軍,戰力的確應該要強一些,在此時應該承擔重要位置。

趙寧知道眾人的想法,也知道該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作為大齊皇朝的臣子,他之前做的一些事,是不能拿到明麵上來的。

稍作沉吟,趙寧心中便已有了主意,正色道:

“從古至今,每逢開朝立國之時,下豪傑不是在軍中就是在朝中,正因為有他們齊心協力、各展所能,太祖才能堪平亂世,建功立業,雄視八方。

“但到了太平時節,尤其是下承平日久的時候,真豪傑大丈夫往往是在民間,而不是在官場。所以每逢亂世,總是英雄出草莽。”

此言一出,眾人都是一陣愕然,顯然趙寧話裏的道理,他們之前沒有思考過。

魏無羨陷入沉思,耿安國等義軍將領,不自覺挺了挺胸膛,而宋明跟李奎、王興成等人,則是頗有些惱羞成怒的意思。

趙寧這是貶低了他們。

趙寧沒有太多,這時候解答這個論斷的背後原因,隻會觸怒宋明、李奎、王興成等朝廷人員,因為真相確實會傷害他們的感情。

無論什麼朝代,一旦承平日久,身居高位的,都是善於鑽營之輩,真正有操作有血性有才能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或者是為了加官進爵,放棄了原則。

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例如大一統的皇朝內,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介入,這個封閉的環境隻會越來越混亂,越來越腐朽。

從國家吏治的角度,就是貪官汙吏會越來越多,百姓處境會越來越不堪。

無論開朝立國之際,君王是如何雄才大略,官將是如何公正奮勇,仁人誌士是如何為國為民,隻要世道承平,一切都會回到現實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