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一三 盡在掌握(2 / 2)

像之前那種他身在雁門關,北胡大修行者控製了雁門燕平通道,就能阻隔兩地消息往來的情況,再也不會出現。

先前察拉罕入了雁門關,嚐試了一下追擊雁門軍,被雁門軍在代州依靠地利伏擊了一回,折損不小後,就放棄了撕咬雁門軍的想法。

除了留下部分兵馬繼續進攻代州,給雁門軍壓力,察拉罕帶著主力趕往了燕平,跟左賢王合力,進攻重兵駐守、軍心合力防守的燕平。

燕平被攻克後,左右賢王的數十萬兵馬,分數路南下,沒耗費多大力氣,便攻略了河北地全境,直到日前成功飲馬黃河。

“北胡左賢王會不會趁勝追擊,渡過黃河進攻齊魯、中原?”周鞅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著接下來戰局的發展。

這個問題,也是趙寧在思考的東西。

形勢跟前世已經不一樣,答案也未必相同。

前世燕平僅僅守了十天,就在蕭燕細作勢力跟北胡大軍的裏應外合下,宣告失守。這一回沒了蕭燕的細作人手,燕平城堅守了四十多日。

宋治南撤的時候,留下了絕大部分王極境修行者,幫助燕平守城,雖然他們在戰事最後一日都撤走了,但在戰爭過程中,還是起到了抵擋左賢王的作用。

四十多天的時間,讓各地防禦使的軍隊,成功抵達汴梁、鄆州等地,初步布置好了防禦,再加上北胡大軍攻略河北地的這些時間,如今黃河防線十分堅固。

這又是跟前世的不同。

前世沒有防禦使的軍隊,宋治在汴梁號召天下兵馬、義士勤王時,召集到的都是民間驍勇,戰力有限,當時朝廷追求的是穩住陣腳,策略完全是防禦。

而眼下,宋治手握數十萬正規軍。

這些防禦使的軍隊,雖然軍備未必有禁軍優良,但大部分都是剿過匪,鎮壓過流民叛亂的,手上有人命,戰力明顯要強過禁軍。

手裏有這樣一股強大的力量,宋治難道會坐視北胡消化戰果,在河北地建立穩固的統治秩序?朝廷的第一個念頭,應該是反攻!

前世北胡大軍沒有著急攻過黃河,一方麵是前期戰事過於順利,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大量戰果,包括晉地也落入他們之手。

所以他們需要時間消化這些東西,將民力物力轉化為戰力,再好整以暇繼續進攻。

而現在,黃河南岸就是數十萬大軍,臥榻之側若有他人酣睡,自己遲早玩蛋,北胡大軍在足夠自信的情況下,很可能立即渡河,謀求先打掉大齊的抵抗依仗與抵抗意誌,確保先期戰果的穩固。

最重要的是,不管北胡願不願意,大齊王師都有可能反攻,左賢王部必須在黃河沿線準備戰事。

也就是說,晉地需要麵對的,其實還是察拉罕的部曲。

這正是趙寧想要的局麵。

如果左右賢王合力,一起來攻晉地,他沒把握守得住;隻有左右賢王分兵,他才能確保晉陽周全。

無論如何,趙寧都需要朝廷為他牽製一部分北胡大軍。

倘若左右賢王果真合兵一起進攻晉地,趙寧是不是必敗呢?

也不是。

這個時候,隻要王師渡河北上,反攻河北地,北胡大軍反而會麵對危險局麵。

這些年來,朝廷重用寒門將領,讓團練使、防禦使招募流民,組建新軍的正麵作用,在此時終於體現了出來。

如果沒有這數十萬新軍掣肘北胡大軍,晉地的戰爭根本沒法打。

乾符七年,趙寧費盡心力贏了鳳鳴山之戰,成功推遲了北胡全麵南侵的步伐,卻也讓宋治有時間和一個良好環境,進一步推進他打壓世家的進程,大規模組建了新軍。

在前些年看來,趙寧此舉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嫌疑,如果沒有這幾年,將門世家的處境不會像現在這麼糟糕。

但是到了今日,防禦使新軍的作用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這些新軍,既為國戰穩住了局麵,也為趙寧在晉地作戰分擔了壓力,讓趙寧往後的謀劃能夠進行。

這也是從新軍出現之日起,趙寧就沒想過破壞這件事,而是往新軍中安插人手,積極主動的融入這件大事中去的原因。

一切為了國戰勝利。

打贏這場國戰,是根本,是一切的基礎。

“隻要朝廷能夠牽製住左賢王部,我們最多也就是應對察拉罕那二三十萬兵馬,以晉地的人力物力與山川地勢,加上我們這些年的準備,要做到這一點並非不可能。”

說到這裏,趙寧沉默了一小會兒。

黃遠岱接話道:“要彙聚晉地所有力量,聽從趙氏號令,首先得朝廷給予一紙詔書。如果朝廷不讓趙氏統領晉地軍政大權,就會有很多麻煩。

“在戰爭形式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任何一點問題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這是晉地之戰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趙寧望向前方不遠處的驛站,嗓音平和卻充滿自信:“陛下會給趙氏大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