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鬆山更重要了(2 / 2)

為了避免無謂的傷亡,8團步兵撤出戰鬥。雖然七連九連連長陣亡,全團傷亡了50餘人。但是日軍在這次戰鬥中也傷亡不。

同樣在這一,8團也取得了卓而有效的成果,攻占了一座山頭,拔除了日軍碉堡三個,擊斃日軍0餘人。

形勢一片大好,鍾斌都想舉杯慶祝勝利了。

所有的事情都能順利嗎?

後來有一位心理學家提出一個理念,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它都會發生!

在騰衝、龍陵方麵,日軍擊敗第0集團軍的後果,已經顯現了。

第五十六師團主力返回龍陵,攻擊正在向龍陵縣進攻的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

日軍援軍來的時候,那兩個是即將拿下龍陵縣城。他們已經攻入了城內,正在跟守軍激戰。

如果日軍援軍晚來兩,中國軍隊就可以占領全城,做好防禦準備。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日軍從後方殺來,中國軍隊腹背受敵,不能久戰,隻能迅速退出城外,在公路沿線的山頭挖掘戰壕,待機反攻。

五十六師團解了龍陵之圍後,準備於六月中旬起,對黃草壩,長林崗方麵的七十一軍主力展開攻擊,意圖解除鬆山之圍。

衛司令給八十八師,八十七師下了死命令,戰至一兵一卒也不許後退半步,否則軍法從事。

圍攻鬆山的壓力更大了。

鍾斌也顧不得士兵的傷亡,讓部隊加快進攻速度。

連戰七日,在六月十五日,鷹蹲山被完全占領。打掉日軍大堡壘三個,堡壘七個。

日軍具體有多少傷亡無法估計,但日軍確實有七十具屍體沒有來得及帶走。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日本人好像也有類似的理念。反正,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他們一般會把己方士兵的屍體帶走。

如果遺留下了已陣亡士兵的屍體,那隻能明他們已經顧不上遵守規矩了。

而為了拿下這座山頭,參與進攻的各部隊傷亡了千餘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攻打鬆山主陣地,則因為山頭陡峭,勢險,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成果。

六月中旬,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此時正值雨季,山洪湧入怒江,江水暴漲,浮橋被截斷衝毀,交通幾乎中斷。

泥濘的山間路無法通行騾馬,運輸物資都成了問題。供給不足的部隊,軍心不穩。

大雨一直在下,飛機無法空投物資,遠征軍已經難以組織有規模的進攻。

戰士們伏在泥濘的戰壕裏饑腸轆轆,為了充饑,士兵們把能找到的野菜都吃了。

傷兵們缺醫少藥,也沒辦法運送到後方醫治,隻能在痛苦的哀嚎中死去……

而恰在此時,經曆了長達一個多月的修繕,禪達與門山之間的橋梁,已經被工兵部門修好。

雖然後麵的泥濘路很難走,但有這一座橋梁保證物資的過江,使得整個後勤運輸過程任務減輕許多,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

麵對這種局麵,前沿指揮部的衛司令,認為應該立即調整作戰策略。

本來處於次要攻擊位置的鬆山,成為能否扭轉局勢的關鍵。

如果鬆山拿不下來,暴雨持續的下。那麼遠征軍的戰線就有可能全線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