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所遭遇的情況,隻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糟糕透了。
第五十師,戰鬥力在三個師當中排中遊,闕雲騫覺得現在還不是啃硬骨頭的時候,隻是打幾個關卡隘口而已,應該也可以了。
於是,他親自坐鎮第五十師,把師長當副師長使用,直接指揮大軍進攻。
然而現實狠狠的打了他的臉,把他打的鼻青臉腫。
在攻略有日軍阻礙的一個重要山頭時,戰鬥從早晨打到晚上,衝鋒就沒有斷過,然而就一直沒有成功!
沒錯,攻略的這個山頭,地形險要,是無法發揮兵力優勢的,隻能用連排級的兵力進攻,打成了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
大口徑的大炮一時沒有運過來,而75毫米口徑的山炮,對付裸露在外的敵人有效,可要是對付用水泥構築的堡壘,就有些不盡人意了。
闕雲騫目睹麾下軍隊一次又一次的衝鋒,而日軍堡壘永不停歇的噴射火舌,他快瘋了。
被派遣到他部,擔任聯絡觀察員的美國人,目睹了整場戰役,在日記中寫道:
“一個班一個班對敵軍堡壘進行自殺性衝鋒………絕大部分士兵在企圖衝過,或更準確的是爬過機關槍火力網的封鎖地帶時死亡。
他們的進攻是勇敢的,壯烈的……一些排長被打死,距離他們屍體一兩米遠的地方,就是日軍的槍眼……”
然而戰鬥不可能因為傷亡而停下,一、兩、三……一直打了七,第五十師才拿下這個山頭。
闕雲騫以為這座山頭如此難攻打,上麵必定駐有日軍的重兵。遠征軍連日猛烈攻擊後,山頂上必定有許多日軍的屍體。
他抱著到山頂後,就能發現千餘具日軍屍體的想法,親自去查看戰果。
結果到了山頂一看,闕雲騫氣得臉色煞白,就好像用白麵把臉上糊了一層似的。
他一個一個的仔細數,數來數去,也隻有二十三具日軍的屍體!
想著那些為攻下這座山頭死去的官兵,他反複數了幾遍,擔心是自己數錯了。
可數來數去,都是二十三具日軍屍體。
在報告戰果的時候,集團軍司令大罵闕雲騫窩囊。
事情傳到了遠征軍司令部,闕雲騫都出名了,簡直臭名遠揚。
闕雲騫不是什麼窩囊將領,他畢業於黃埔四期。作戰非常勇猛,在擔任基層指揮官時,非常敢於拚殺,屢立奇功。曾經創造了粵北大捷,是有名的抗日猛將。
可就是這麼個猛將,卻在這裏折戟沉沙,碰了滿頭包。
從美國人日記中講述的內容就可以得知,遠征軍士兵不是不勇猛,而將領也沒有問題,那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戰役結束後討論分析時,眾人一致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駐守在那裏的日軍黑風隊,是在北海道受過特殊訓練的山嶽作戰兵。
他們中很多人在參加日軍部隊之前當過伐木工,體質好,善於在山林間穿梭作戰。
而且相比遠征軍部隊的初來乍到,日軍堪稱對這裏了如指掌。他們已經在這裏盤踞了兩年時間,地形早已爛熟於心。
哪裏有碉堡,哪裏可以躲藏,哪裏可以設伏,他們都一清二楚。
進攻這樣的部隊,追擊這樣的部隊,無疑是實打實的難事兒。
闕雲騫沒有韓信、白起之能,身邊也沒有諸葛、郭嘉之人。
一名中規中拘的將領,沒有奇謀妙策,最終能取得勝利,還能指望什麼呢!
不是誰人都是周景,外掛開得堪稱逆,洞悉敵人的所有部署,幾下就能弄出讓敵人痛哭流涕,後悔萬分的結局。
絕大多數將領,還都是闕雲騫哪種水平,以兵力充足,武備強勢,浩浩蕩蕩的正麵碾壓。
要都是周景那樣,鬼子在三八年就該跑路了,回到他們的島上擔心反被侵略了。
也不至於戰爭打到了1945年,德國人投降了,被全世界圍攻,才讓鬼子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