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重逢(1 / 3)

光明裏北邊出口正對著同華高中後門,南端街口斜插入海堤,是一條全長不到三公裏的街。

街麵陳舊,瀝青路麵上布滿大大的補丁,纏繞百香果藤蔓的架子下總擺著幾張台球桌,老人坐在路邊搖晃蒲扇,空氣裏永遠波動著海濤的聲音。

光明裏15號是商稚言的家,她在這裏長大。

這座沿海的南方城擁有漫長的夏季和短暫得可以忽略不計的冬,三月正是潮濕的時候,海洋水汽被季風帶上陸地,空氣裏全是沉甸甸的水分。路麵濕滑,人人眉毛頭發上都綴著細的水珠,牆麵像流著淚,一道道水痕掛下來。商稚言此時正站在光明裏和海堤街的丁字路口上左右張望。販賣漁獲的簡陋市場已經在路邊開攤,人群漸漸聚集,但接她的人還沒有來。

光明裏公交車站的人走了一撥又一撥,她捏著手機卻不敢催促,直到看到崔成州的車子出現在拐角才鬆一口氣。

“崔老師!”她連忙奔過去。

崔成州盯著她上車,滿臉不虞:“你家這段路也太堵了。”

商稚言緊張地扣好安全帶:“對不起。”

車窗之外,海麵晃動著金箔一樣的反光。身著同華高中校服的少年少女騎自行車滑過,留下一兩串模糊的笑聲。

商稚言看了眼手表。7點06分,他們必須在八點半之前抵達會展中心。

“學個駕照吧,”崔成州打著方向盤,“不會開車還當什麼記者。”

商稚言連忙點頭:“我上周報名了。”

崔成州臉色緩了緩,隨後又想起了什麼,語氣一厲:“錄音筆呢?”

商稚言:“帶了。”

崔成州:“采訪證。”

商稚言連忙翻找背包,崔成州連聲冷笑。采訪證就在背包夾層裏,和記者證放在一起。她再次檢查了所有必需的東西,確保不會再因為丟三落四而被崔成州責罵。

進浪潮社剛剛一個月,商稚言還在輪崗。今在會展中心召開的是年度高新科技產業發布會,崔成州手底下帶著幾個新人,但他點名讓商稚言跟自己去現場。商稚言知道這是崔成州關照自己,她跑現場的經驗少,多學一點是一點。

崔成州是業內很有名氣的記者,和名氣不相上下的是他改不了的臭脾氣。商稚言心翼翼地擦拭幹淨采訪證,戴在脖子上,保持著乖巧的沉默。

證件照裏的商稚言精神抖擻,一頭披肩長發油亮烏黑,白淨的圓臉上笑眼彎彎。

·

會展中心的媒體簽到席已圍攏不少人,商稚言拿了兩本會議手冊,轉頭便看見電台的記者滿臉同情地拉著她,低聲問:“你跟的是崔惡啊?”

周圍幾個年輕記者臉上都是一色的憐憫,有人甚至還拍了拍她的肩:“熬著熬著就過來了。”

崔成州顯然知道自己在新人裏惡名遠揚,站在遠處一聲不吭地盯商稚言。商稚言迅速簽了名奔過去,被崔成州一瞪,連忙維持麵上的冷靜,端起了記者的架子。

崔成州帶商稚言認識會場的人,商稚言奮起十二分精神緊張地問好、握手,把人臉和名字、職務一個個對上號。

但她還是被崔成州狠狠瞪了一眼:因為忘記帶名片。

等坐到位置上,崔成州鬆了一口氣似的,不經意般:“也不用記得太清楚,下個月你就到新媒體中心去了。”

浪潮社是國內著名的綜合性媒體,以“創新媒體,關注時代”為宗旨,除了每周發行的《浪潮周刊》紙媒之外,在兩微一端上也有很大影響力。社裏有五個新聞中心:時政、社會、財經、國際和新媒體,商稚言現在在財經新聞中心輪崗,農業、漁業、水利、經濟、科技,每條線都得跑。

她低聲問:“崔老師,我聽你下個月也要調走?”

崔成州臉色終於緩和,似乎離開財經中心是一件令他十分高興的事情:“回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