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天問 (四)(1 / 3)

天問 (四)

帝王的字典裏沒有“妥協”一詞,千餘年的曆史表明,妥協,即意味著軟弱。對敵手的軟弱,就是不珍惜自己和追隨者的生命。

看著姚廣孝留下的玉玨,燕王朱棣清醒地意識到布政使郭璞錯在了哪裏。他為保孤城,提出《平等宣言》沒有錯,為了爭取諸侯支持,首倡《立憲與分權》也沒有錯,他唯一的錯誤就是,不該在自己身體康複後,毫無戒心地將北六省的最高權力交回來。

“如果郭璞不肯將北六省的最高權力交出來,姚大師會來麼”,燕王朱棣捫心自問,答案很清楚,不會!

姚廣孝這種人是不折不扣的投機者,依附在某個強者身上,出賣自己的陰謀和才智,從而名垂史冊,是他們人生的唯一目標。這種人,在和平時代無出頭之日,亂世才是他們的最佳生存場所。他們喜歡亂世,喜歡流血,隻有這樣,才有機會出售他們過人的智慧。至於有多少白骨成就了他們的智者之名,他們不會考慮。因為他們是精英,而那些倒下的都是他們成為精英道路上天經地義的犧牲品。偏偏曆史書上寫滿了對這種人的讚歌,無論的他們擇主而侍還是擇主而噬,都描述成“善於聰明機變”。

自己必須盡快有所行動,否則這位姚大師肯定會掉轉槍口。不但是姚廣孝,還有這些天來向自己表示忠心的大部分軍官,北六省的大部分官員,還有那些財團首腦,他們也會拂衣而去,尋找更合適的英主。

燕王朱棣不是蠻幹之人,他知道此刻自己手中的實力有多強。北方六省,死心塌地擁護他燕王奪取皇帝寶座者和真心真意希望支持平等製憲的人,差不多勢均力敵。更多的人和利益團夥在觀望,在等待,在選擇投資對象。

北方六省的政局,就像這窗外的風雲,在最黑最深的地方,醞釀著閃電與風暴。

在內心深處,燕王朱棣理解郭璞等人的平等訴求。明白****焓等人提出的政治契約觀念。甚至完全同意武安國當年所說的“製度強於明君和清官”觀點。這些曾經是支持北方六省與朝廷對峙的支柱,燕王朱棣在六省這麼多年,目睹了社會整個變化過程,怎會看不清楚其中關竅。但是,他是燕王,是朱元璋的兒子。更進一步說,切切實實的利益爭奪麵前,隻有手段的恰當與失誤,沒有道理的正確與錯誤可講。

不止是他燕王一個人的利益,而是一群人,幾個集團的共同利益。

姚廣孝這樣的“精英”集團反對平等,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生來比別人高貴。

大部分官員不支持平等,因為****焓提出的製憲與分權,顛覆了原來的負責與監督辦法,將原來的從上到下,層層監督,變成了從下到上,層層選擇。這嚴重侵犯了他們的權益。

很多財團不支持平等,因為那意味著血汗工廠和奴隸貿易失去了合法性,雖然暫時還沒有人要求恢複北平新政初始年代的八小時工作製和工人夜校,但《平等宣言》為這些東西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朝廷大軍壓境時,眾人可以拋棄各自的主張一致對外。眼下朝廷的軍隊已經對北方六省構不成威脅,所有矛盾都露出了水麵。

一個月前,矛盾雙方在報紙上已經開始交火,理論上,支持平等一派大占優勢。沒有人喜歡做奴隸,雖然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隨意支配他人的財富和生命。但沒有人願意自己處於被支配地位。僅此一點,已經讓平等的支持者們在報紙上的論戰中處於不敗之地。

但最終的較量在軍隊。誰掌握了軍隊,誰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即使無法說服對方,總可以用火銃將對方從肉體到精神一起消滅掉。這一點上,燕王朱棣有郭璞更清醒的頭腦。

先用計謀和鐵腕手段將郭璞等倡導平等的官方人物一網打盡,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製軍隊,然後在北方六省將天將授華夏於燕王的理論造足,接著揮師南進,驅逐允文,取得帝位。然後掃平諸侯,一統天下。

這是一條血路,但可以成就一代絕世帝王。為子孫後代博取萬世基業。至於身後的血,時間可以將它洗滌幹淨,謊言可以將罪惡遮住。幾百年後,人們隻會看到帝王的魄力與英雄身上的光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