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創新是一種生存方式 (2)(2 / 3)

郎福堂從參加工作開始就一直奮戰在野外施工第一線。2004年他曾經因為成績突出而被調到管理崗位工作,但他卻放棄了坐辦公室的良好條件,毅然回到了生產建設第一線,他說“隻有施工一線才是我真正的戰場”。一直以來裏外放導線施工都是采用人工方式完成,不僅難度大、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出現事故。郎福堂麵對這種情況開始研製新的架線方式,他以引導繩索選型、工具研製、引導繩鋪放方式為切入點,研製了新的引導繩展放工藝和配套的專用工具,實現了直升機展放引導繩的施工新方法,開創了直升機放線的新領域。

在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工程首條1000千伏線路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技術上的難題。麵對困難郎福堂沒有退縮,而是把這次施工當做一個科技創新的平台。在研究施工方案的過程中,他一連數月吃住在工地,每天盯著各種設備和零部件,仔細研究各種可能的施工方案。他一共試驗了8套試驗滑車,進行了無數次操作實驗,終於取得了突破,實驗結果成功運用到了實際工程中。郎福堂的這項實驗成功解決了迄今仍為全世界困擾的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八牽8”張力放線的兩大技術難題,為我國現有張力架線施工工藝開辟了新途徑。

郎福堂把科技創新當做自己不斷追求的目標,他說科技創新是推動電力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隻有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提高我國的電力工業水平,盡早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職場感言】

創新存在於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實現創新並不需要專門開個研究會、作個文獻綜述,隻要我們在工作中做個有心人,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成為創新的時機,隻需要我們具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很多人抱怨自己找不到創新的機會,那是因為他們總是抬頭望“天”,都不願低頭走好腳下的路;他們的目光總盯著能夠震動一時的大事物,而不會從細小處著手,在細節中尋找到創新的種子。張瑞敏說過:“創新不等於高新,創新存在於企業的每一個細節之中。”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企業的經營也好,個人的成長也罷,隻有重視細節,並從細節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創新。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行之有效的創新在一開始可能並不起眼。”而這不起眼的細節,往往就會造就創新的靈感,從而能讓一件簡單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出常規的突破。巨大的機會常常就潛藏在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中。即使廢紙簍裏的一些廢紙條,有時也預示著某些創意。善於發現細節,在創新思維的指導下化平凡為神奇,你就能掌握到更多的機會,從而能多角度、多渠道地解決好問題。

【勞動者語錄】

隻有抓好技術改革和創新,電力事業的發展才會不斷向前。

——郎福堂

王樂義——敢想敢幹謀創新

【事跡回放】

王樂義是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他發明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用科技創新帶來了一場“菜籃子革命”,讓寒冷的北方也能在冬天吃上新鮮的蔬菜。他被喻為“大棚蔬菜之父”,是中國蔬菜大棚技術領域的領跑者、是農村致富的帶頭人、是中國農民的脊梁骨。

90年代冬暖式大棚的在北方地區大麵積推廣,被稱為當代中國農業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改變了北方人冬天的飲食結構更是將幾億北方農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這一點星星之火從山東燃起,迅速形成燎原之勢,而王樂義就是帶來火種的人。1978年王樂義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改革開放農村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以後,他就開始帶領全體村民大搞農業生產。這時王樂義的目光就瞄準了傳統大棚的技術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