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交通運輸、旅遊(2)(2 / 3)

轎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得到較大普及是在宋朝。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有許多轎子出遊。南宋時,轎子的使用進一步推廣。到明朝中後期,連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輿,無一騎馬者”(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明清時期,轎子發展為四人抬或八人抬。這時,轎子已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約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知道用火燒的辦法,把獨木剜製成小舟,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相傳我們的祖先看見了荷葉和空心木飄浮在水上,發明了船,看見魚鰭活動,創造了櫓。考古遺跡證明約在五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知道用火燒的辦法,把獨木剜製成小舟。

從殷代的圖形文字來觀察,那時的舟已不是獨木舟,而是用木板製成的,具有船艙的模樣,還有像人立在船上撐篙的形狀。用木板造船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在西周時代,舟的製造已注意到木材的選擇,有用鬆木作舟,用檜木做槳的。舟的運用不僅行駛於河上,還可以把舟聯接起來,搭成浮橋。

春秋戰國時代,造船事業已相當發達。吳越地區有專門造船的工場,叫做“船宮”,造船的工人叫做“木客”。船隻除了交通運輸外,還用於作戰。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通信——“郵驛通信”出現在哪個年代?

A.春秋戰國 B.漢朝

C.元朝 D.隋朝

答案:

A。

聚沙成塔: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通信——郵驛通信。郵是步行相送;驛是騎馬傳遞。秦統一中國後,創立了曆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的水陸郵驛通信網。據《通典》記載:秦國在每一鄉裏設十處驛亭,每一驛亭的亭長管理方圓十裏的郵驛事務,劉邦就曾當過江蘇沛縣地方的亭長。送信的驛使騎著快馬,一個接一個地往前傳,遇到軍情戰報,或“雞毛信”,真是“拿著雞毛當令箭”,便馬不停蹄、舟不停泊地飛速傳遞。到了元朝,全國驛站達一千五百多處。

廣泛流傳的“鴻雁傳書”的故事,出現在哪個朝代?

A.春秋戰國 B.漢朝

C.元朝 D.隋朝

答案:

B。

聚沙成塔:

廣泛流傳的“鴻雁傳書”的故事。說的是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牧羊,十九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歸漢,而對漢使詭言蘇武已死。與蘇武一塊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信一封,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大為驚奇,隻好讓蘇武回漢。至今,人們仍喜歡把郵遞員稱為“鴻雁”。

“難於上青天”的古棧道出現在哪個年代?

A.戰國 B.漢朝

C.元朝 D.隋朝

答案:

A。

聚沙成塔: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行旅在川陝之間,飽嚐蜀道艱辛,驚歎吟誦的一句千古絕唱。詩中所謂的“蜀道”,指的就是古代漢族民間的棧道。

棧道,又稱“閣道”“複道”“棧閣”,是漢族古代在今川、陝、甘、滇等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民間山路,是古代我國西南邊陲山區漢族民間的交通要道。

棧道早在我國戰國時就開始修建。這種棧道自古就以驚險聞名,因為它習慣地修築在懸空的山崖邊。棧道是曆代帝王爭城奪地、農民起義等兩軍必爭之地。曆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中,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就發生在川陝之間的棧道上。

在民間眾多的石拱橋中,被稱為最為“奇巧固護,甲於天下”的橋是?

答案:

趙州橋。

聚沙成塔:

俗語說,橋梁是架空的道路,修建橋梁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利行旅交通。在民間眾多的石拱橋中,尤以河北的趙州橋最為“奇巧固護,甲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