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網絡專家,巴黎大學計算機係副教授)
距離上次寫作非科學論文性質的文章已近十年,所以對於鄒凡凡提出的為《列奧納多的秘密》作序的要求,我的本能反應是拒絕,但是她很堅持,我隻好拚命擠出了這一千來字。
我和鄒凡凡最初認識時都隻有12歲,在南京最好的中學裏,同級不同班。那時她是個很漂亮的小女生,大眼睛,活潑淘氣,成績牛逼。我有時在五花八門的活動中見到她的身影,有時在校刊上讀到她的文章。
後來得知她們班的語文老師規定每周寫一篇隨筆,她在隨筆裏編故事,老師覺得不錯,就登到校刊上;又有少年文學雜誌的編輯看了校刊,也很喜歡,於是拿到雜誌上發表,後來又向她約稿……她的“寫作生涯”,就是這樣很偶然地開始的。
再次相遇,已是在法國巴黎。從小孩到大人,她的眼神卻沒變。有時我們在塞納河邊散步,她會興致勃勃地說起她的所見所聞以及腦子裏轉悠的各種想法——不知為什麼,在異國他鄉,這樣的囉唆讓人覺得很溫暖也很受鼓勵,仿佛多了幾分與困難作對的勇氣。
這之後又是若幹年過去,我始終是她的忠實聽眾,並且親眼目睹她忙忙碌碌,在各式各樣的角色間遊走,比如:
她是書蟲兼影迷。她讀中文的英文的法文的各種書,嚴肅的,搞笑的,深奧的,淺顯的,包括大量偵探小說和漫畫。同理,她對於電影的口味也十分混雜。
她是資深驢友。她在羅馬的小餐館看到美國小男孩研究魔方,於是拿過來三分鍾搞定六個麵,徹底驚了小男孩。她到倫敦探訪福爾摩斯的故居貝克街221號,還從國王十字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開始一路追尋哈裏·波特的足跡。她在尼亞加拉瀑布下坐船,在澳大利亞菲利普島看企鵝,吃遍台北的夜市和小吃……
她是女博士,經常從頭到腳埋在天書一般的論文資料裏,麵前稿紙上畫滿符號、數字與圖表。
她是女白領,也曾一本正經向合作夥伴或客戶進行PPT演示,開會加班出差一樣不少,當然也會詛咒老板解恨。
她是世界野生動物協會誌願者、堅定的環保主義者,並且每年回南京都到郵局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寄去一箱一箱的衣服和書。
當然她也是作家,雖然她從來不稱呼自己為作家,對她來說,她隻是用故事描述一個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世界,和小時候寫隨筆沒什麼兩樣,沒有任何功利。
……
最後對她來說也是最重要的,她還是個年輕的媽媽,所以她真心愛孩子並且努力去理解孩子,比起從前,她的心與小讀者的心會貼得更近。這一切角色,在她看來都沒有矛盾、沒有隔閡。
所以我很理解她為什麼喜歡列奧納多、為什麼要寫《列奧納多的秘密》,相信看完書後你也一定會明白。
正如書中那場比賽的題目,這是一本與“城市·藝術·曆史”有關的書,其實我覺得還可以加上“科學”二字——在這裏我可以用我的專業知識做擔保,書中所有與網絡相關的內容都是靠譜的。同時它也是好看的,是在巴黎生活過的人才寫得出的,充滿懸念和溫情,是一口氣看完才放得下的。
放下之後,你會看得更遠想得更寬,以至於最終有一天,你能夠像列奧納多那樣自由翱翔。
而這,也是作者本人的夢想。
這使我想起鄒凡凡高三那年在一次與成功有關的命題作文中所寫的一段話:
“如果人有好多輩子可以活,可以隨意選擇,我會在每一生每一世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惜我們能夠確定的隻有今生今世,成為了此時此刻的人,成為了我自己。但對於世間事物,我多想多了解些、多經曆些啊!……那麼,我會永遠保持一顆不倦而易於感受的心,保持萬水千山走遍的豪情,保持夢想與嚐試的勇氣。這樣縱然我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擴展它的寬度。做一個精彩的人,生活得很精彩,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成功。”
我想,今後我和她還會一起走過很多年、走過很多路,一路上聽她的故事和囉唆。我們會垂垂老去,但是寫出這樣一段話並且這樣去做的人,眼神始終是年輕的,如同我12歲初見她時的一樣。
My dear friend, welcome to Paris. Here you'll have so much to see, to experience, and to discover. So enjoy your stay!Leonar do Da V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