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事件(1)(3 / 3)

高穹沒有理他。

“你知道保護域裏死過多少人嗎?”他說,“819事件是建國以來國博最嚴重的工作事故,文管委原先並沒有那麼少的人,因為大家都沒了。”

五年前的8月19日,文管委的一支外勤小隊按照慣例,在保護域中通過陳氏儀出發去執行任務。

小隊一共十人,其中包含八位向導和兩位哨兵。

那是國博獲得陳氏儀的使用權之後的第十二次外勤任務。

陳氏儀的管理者準時啟動了陳氏儀,十人小隊消失在保護域中。

當時在保護域裏麵的,除了管理者之外還有應長河和陳宜。他們一起等待著外勤小隊帶回來的好消息,這十個人去尋找的是一個大墓的位置。

六小時之後,管理者按時調整了陳氏儀的數字並啟動。保護域中開始變冷,空氣裏浮現了細小的冰粒,三人麵前緩慢出現一個無形的漩渦,像一個小小的、旋轉的洞穴。

直到此刻位置,一切順利。

第一個出現在保護域之中的是隊長陳麒。

他隻出現了一瞬間。

“有別的……”

陳麒喊出了三個字,下一刻,他被黑色洞穴中強大的壓力撕開了。

十人小隊沒有一個人回來,除了血肉模糊的陳麒。

陳宜的妻子是隨隊的一位向導,她和腹中的孩子一起消失了,跟其餘的八個人一樣,沒有留下一句話。

819事件發生之後,文管委和國博緊急封存了陳氏儀,在場的那位管理者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最終離開了國博。

應長河接受了嚴厲的處罰,但由於文管委和陳氏儀的性質特殊,他仍舊擔任著文管委主任這個工作。應長河修改了出勤的規定,為了避免大規模的傷亡,把出勤人數壓縮成最多三人,且為了應付未知的危機,要求必須有哨兵隨行。

負十八層的大量辦公室都關門了。因為有的人不在了,有的人被調到了別的地方,有的人則直接辭職了。

陳宜接替原有的管理者,開始管理陳氏儀。

在新員工培訓上,每一個進入文管委工作的人都要牢記這些規定,並且在簽訂保密協定的前提下,了解819事件。

承擔起819事件的直接責任的,不是應長河,而是隊長陳麒。

他沒有準確判斷當時的情況,沒有保護好小隊的人員,甚至沒有說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就算不是他的錯,可他是隊長。

總要有人承擔責任的。應長河必須留著,而文管委其餘人都沒有資格去承擔,隻有陳麒能,隻有不再發聲的陳麒能。

“應長河不告訴你819事件,因為他怕你會拒絕這份工作。”高穹說,“再找不到比你更合適的管理者了,文管委要繼續存在、繼續工作,他隻能依靠你。”

章曉半天沒吭聲。

有趣的、順利的、平安的外勤活動突然之間就變了,變成了危機四伏的欺瞞。

他手指有些冰涼,於是緊緊攥成了拳頭。

“為什麼會出事?”他低聲問,“出事的原因查到了麼?”

“……沒有。”這次出聲的是原一葦,“沒辦法查出來發生了什麼事。我和陳宜、周沙根據當時的派遣表查探過幾次,沒出現任何問題。知道這件事的隻有文管委的人和少數幾個高層,花了大力氣去查,但什麼都沒查到。”

一年之後,陳氏儀再次啟動了。文管委開始對外招人,原一葦和周沙就是那時候進來的。

章曉覺得很冷。

“陳麒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哨兵。”原一葦低聲說,“他們當時應該遇上了很嚴重的意外。”

原一葦頓了頓。

“高穹,應主任已經委托周沙,讓她把819事件告訴章曉。應該是由她來說的,不是你,必須由她來說。她已經做好了準備。”

高穹皺起眉頭:“為什麼?為什麼應長河自己不說?”

“由周沙說是最合適的。”原一葦看著高穹,“陳麒是她的爸爸。”

----

*陝西王二起義:1627年,陝西大旱,饑民王二率領百位不堪重稅的農民衝撞縣衙,殺死知縣張鬥耀,此為明末農民起義的開端。之後全國各地爆發或大或小的起義活動,出現了“八大王”張獻忠和“闖將”李自成等人物。

*《鑒陶》:中國陶藝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陶器鑒賞書籍,書中對陶器的起源、分類、發展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是一部陶器史的重要工具書。該書自1990年出版之後,不斷對條目進行修改增補。在2004年的一次增補中增添了46個此前未被發現的陶器,編輯室在“修訂說明”裏單列一段致謝國家文物修複中心及文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