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要等待偶然的機遇(4)(3 / 3)

從上述的分析,可知麵對機遇的不同態度會影響一個人的升沉起伏,同時也在重新劃分人際之間高低上下的地位。

當然,我們不宜過分誇大機遇的重要性。個人的成功,得靠當事人長期刻苦奮鬥,僥幸成功的事例畢竟不多。另一方麵,社會麵貌的變化,是政治、經濟、社會各種變化交互作用的結果,有著甚為複雜的因素。

可是,種種政治經濟社會的變化,不正好是製造一個又一個機遇嗎?掌握機遇與錯過良機,兩者之間,有著天淵之別。

可不是嗎?在芸芸眾多創業者中,誰沒做好刻苦奮鬥的心理準備呢?可就是有人成功致富,有人黯然退出,其間的原因大不相同,但客觀環境是否提供有利的機遇,創業者有沒有及時捕獲機遇,並加以充分利用,是決定成敗或成就高低的重要關鍵。

另一方麵,如果社會按照“辛勤者勝”規律運作,社會的麵貌就單純得多。但事實偏偏卻是:辛勤者中間有著成敗之分,而在成功的辛勤者中間,成就亦有高低的差別,還有一些表麵上並不辛勤的人,卻成功致富了。唯因著這些差異的出現,社會麵貌才呈現多姿多彩的變化。而促成社會麵貌變化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正是機遇。

十二、行動不積極就永遠沒機遇

成功來自於身體力行。同樣的,成功的機遇也是需要通過確實有效的行動才能抓住的。無論你有多麼美好的目標,多麼縝密的計劃,隻要你不實際地行動起來,成功之門永遠不會開啟。

許多失敗的人也許沒有行動起來,也許行動沒有效果,他們的毛病無非有以下幾種:

一,半途而廢實可悲。

美妙的夢想人人都有。但能夠實現的有幾個呢?有人想成為企業家,有人想追求心目中的女孩子,有人想成為歌星,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他們會哭訴命運女神不給他們成功的機遇。我不禁想問,這些人是否長期以來都朝著同一個目標不懈地努力呢?

就如同我們想種漂亮的花就必須經過播種、灑水、除草的步驟,如果你覺得這些工作又苦又累而中途放棄的話,那麼你不會有機遇看到自己種出來的美麗花朵。

克勞德·普裏斯頓說過:“我們可以把夢想比喻成利用放大鏡來燒東西一樣。把焦距調整好才能使陽光的熱能集中到一點。在太陽的熱度還未達到燃燒的燃點之前,你必須緊緊抓住放大鏡不動。我們的夢想也是如此,能否實現就看你能否信心堅定,始終不放棄。”

世界上半途而退的例子實在太多。就拿嶽飛的朱仙鎮撤兵來說,也許嶽飛本人沒錯,皇命難違,可宋帝也就成了宋朝的罪人之一。在大好的收複北方山河的機遇前,宋朝皇帝卻想到了許多自身利益的問題,12道金牌催嶽飛回師。導致宋朝始終偏安黃河以南,最終在元兵南下之際滅亡。

更有名的要數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之事了。多次都是因為戰爭以外的因素被迫撤軍,非戰之罪。詩聖杜甫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道盡了孔明這位終生力圖恢複漢室的偉人心中的無限遺憾。

這兩個例子不能說是嶽飛與孔明沒有信念貫徹始終,但作為他們代表的利益集團的首領宋帝與後主卻是因為信念不堅定而導致半途而廢的,江山偉業就此作罷。

二,不敢邁出第一步。

萬事開頭難。行動的第一步是最難邁出的。很多人執念於周全的計劃,詳細的考慮。他們把各種困難全部一一挖出,然後在腦海中尋思各種克服的辦法,結果又有新的困難產生,越來越千頭萬緒。最終被困難的複雜與龐大性壓倒,在行動之前就已放棄。這種人明顯欠缺決斷力與行動力。但實際上有再大的先見之明,再準確的事先判斷,如果不付諸實行,也顯得毫無意義。

曾經有個公司,一批經理、科長都是大學生、碩士水準。但整個公司運作效率卻出奇的低,有許多次的商機都沒有抓住。總公司感到很疑惑,經過分別調查、問話,明白了原因。原來每當開會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案與計劃。而每當一個人提出方案與計劃都會被其他高材生挑出許多毛病來。一場會議,十個提案能通過一個算不錯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