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要善於抓住機遇(6)(2 / 2)

1926年,年僅19歲的邵逸夫被迫離開上海,南下新加坡。最使邵逸夫終生難忘的是和哥哥一起象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在邵逸夫和邵仁枚的努力下,“天一”在南洋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成為南洋和香港的電影巨擘。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成了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經過10年的努力,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等南亞名地擁有電影院110家,遊樂場9家,幾乎雄霸了東南亞影業市場。

邵逸夫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來自他強烈的事業心。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熟悉電影製片的每一個方麵和環境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內行。他與公司的同事討論工作,意見總是十分中肯,使人口服心服。

1959年,邵逸夫將新加坡的業務交給了邵仁枚,來到香港開始創立自己的電影事業。他一邊在鑽石山租借片場拍攝影片,一邊與香港政府接洽買地事宜。香港政府官員對他說,地少,供不應求,一定要買地的話,可以把清水灣賣給他,那是一座小山。邵逸夫別無選擇,他毅然地把這座小山買了下來。他買下後,將這座小山削低了18米,使高山化為平地,再在上麵建立製片場。這項工程,光是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從此,從這裏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他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70年代,邵氏影烷開始走出東南亞,打人世界影片市場,先後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幾十個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行渠道,使中國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絡,每年拍攝的40多部港產片可及時發往世界各地,對傳播中華文化有莫大之功。

邵逸夫是位生意人,做生意講求賺錢。因此,邵氏出品,商業色彩十分濃厚。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的影片“媚俗”,缺少藝術價值。邵氏拍片多,傳世少,但在商言商,作為影視企業家邵逸夫是成功的。邵逸夫認為,他並非不要藝術,而要的是大眾藝術,市民口味。曲高和寡,陽春白雪,並非人人都能理解;容易欣賞的下裏巴人,才是他選擇的道路。為了取得商業效益,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他寧願燒掉。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問他為什麼,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為此,邵逸夫時刻把握著文化動向,分析著觀眾的喜好,以決定自己的選擇。或許,這正是他的成功之處。

電影行業的冷落蕭條,並沒有影響邵逸夫的信心與士氣。相反,他的業務更加寬廣,財源更加茂盛。

1980年6月5日晚,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無線電視)及其子公司電視企業有限公司(TVE)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因心髒病突發,搶救無效,溘然長逝。無線電視乃香港最大的電視台。偌大的傳媒機構,豈可一日無主?

經過董事會商議,無線電視及TVE即對香港公眾宣布:由邵逸夫繼任為董事局主席。消息傳出,一片嘩然。

其實,早在60年代以來,香港政府就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邵逸夫立即覺察出電視業今後將大有前途,於是與人合作投標,結果中標。無線電視是1967年開始啟播的,邵逸夫已是港視的股東了,之後,他陸續增加股本。

邵逸夫是一個感覺變化、應對變化的人。電影蕭條,電視走紅,他立即改變步驟,調整戰術,把經營的策略又轉移到電視傳播上去了,他開辟了一個影視新時代。

人的一生,總難免有沉浮,不會永遠如旭日東升,也不會永遠窮苦潦倒。人生的沉浮,對於一個人來說,正是磨煉。因此,浮在上麵的,不必驕傲;沉在底下的更不用悲觀。隻要保持謙虛的態度,樂觀進步,勇於堅持,人生自然會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