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這不一樣,一個人能承受的體力強度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患病的情況下,更是難以支撐。”王連道。
“如果三萬人不夠,可以申請多增加民工。”郭守敬又提出了另一套方案。
“師父,大量農田荒蕪,戰事遺禍,人丁稀少,更何況大都建設已經調用了附近近二十萬人。”馬之貞更了解下麵的情況,征募三萬民工已經是上限。
郭守敬岔開這個話題,又問:“王連,顛倒車的圖紙可有,與我一觀。”
早就預備好了,王連立刻取出來,遞了過去。郭守敬對這方麵更有興趣,拍著大腿道:“設計雖簡單,卻也別出心裁,省時省力,可是你發明的?”
“不是,我在一部古籍上見過,隋唐大運河開鑿的時候,就用到了這種設備,據說,是宇文愷發明的。”王連沒往自己身上攬功勞。
“宇文愷果然名不虛傳,這大都城若有他的參與,隻怕早就完工了。”郭守敬感歎道。
“師父,上奏朝廷一事……”馬之貞又把話題拉了回來。
郭守敬沉默了半晌,終於說到:“此事我未必能說動皇上,不過,我可以給你們推薦一人,他跟皇上關係較近,或許能行。”
“師父請講!”
“兵部侍郎趙孟頫,聽聞他剛從江南回來,我這就寫封信,看能不能將他請來。”郭守敬道。
趙孟頫這個名字可謂如雷貫耳,在後世的老百姓中,要比郭守敬更為響亮。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趙孟頫,被並稱為楷書四大家,趙孟頫開創趙體,喜歡書法的王連,還曾經臨摹過他的書法字帖。
趙孟頫不但精通楷書,還擅長行書,在繪畫、篆刻上的造詣也不同凡響,宋元時期的大藝術家之一。隻是,王連之前忽略了一條,他還是一名官員,而且是受寵的權臣。
郭守敬讓人找來紙筆,仔細斟酌半晌,才寫成了一封信,派人送往趙孟頫的府上,等待的時間內,不忘勾勾畫畫,替王連改造顛倒車的圖紙,在關鍵承重位置上,加上了軸承,如此一來,操作起來就更加省力。
郭守敬表示,他會去跟工部協調,爭取在短時間內打造出兩千輛顛倒車,用在運河工程之上。
就在三人坐下來喝酒聊天的時候,派出的仆人回來了,趙孟頫答應晚上過來拜訪,由此可見,郭守敬的麵子還是非常大的。
席間談及最多的是水利工程,郭守敬、馬之貞和王連都是這方麵的專家,有著討論不完的話題,相談分外融洽。
最近,郭守敬一直在忙於修整《授時曆》,這是中國曆史一部精良的曆法,可向後通用三百六十多年。除此之外,郭守敬還製造了十二件天文儀器,用於觀測天象運動,就是王連剛才在院子裏看到的那些造型奇特的東西。
日暮時分,趙孟頫來了,這是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有些微胖,三縷胡須非常幹淨整潔,長度垂到胸前,一身簡單的藏青色長袍,並無任何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