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東昌古城(1 / 2)

等了好一陣子,王連確信農夫們不會再回來,這才離開唐槐,朝著西側不遠的城池走去。來到跟前,王連看清了城門上方雕刻的文字,東昌。

沒錯,就是聊城,在元代的時候稱作東昌,是東昌路的治所,隸屬於中書省,由此也能大致推斷出來,他已經來到了元朝,距離自己生活的年代更近了。

此刻已經過了中午,王連並沒有馬上進城,等了片刻,幾名商人從城內走了出來。

“諸位,在下久居山林,不知現在是多少年?”王連上前打聽,剛才隻顧著保護唐槐,忘了問那些農夫具體的年份。

道士算是特殊的群體,一名穿著錦衣的商人上下打量著王連,還是客氣地說道:“回這位道長,眼下正是至元二十五年。”

“非常感謝!”王連抱拳致謝。

“你這身道袍非常奇怪,在下做服裝生意,卻從未見過這種麵料。”商人又說。

“我師娘親自織成,雖然樣式不好看,也不能不穿吧!”王連笑道,這也是隋朝的服裝麵料,還是從大興城買的,應該早就過時了。

害怕師娘,可以理解,商人都不禁笑了起來,這個群體比較謹慎,也沒人再繼續追問,帶著車馬,沿著大路,向著東邊去了。

至元二十五年這個時間節點,王連很快就想起來了,正是會通河開鑿的前一年,公元1288年,當今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他這次又穿越了近六百年。

等了片刻,又有一隊人馬進城,王連混在其中,也許看他是一名道士,城門守衛的士兵也沒盤查,將他放了進去。

王連要做的第一件事兒,還是兌換身上剩下的五兩黃金,此時,市麵上流通的是紙幣,叫做至元鈔,這是忽必烈在貨幣改革上的大膽創新,五兩黃金可以換一百貫至元鈔,厚厚的一遝,塞在衣服裏鼓鼓囊囊,卻也比攜帶銅錢更方便。

創新值得誇讚,但紙幣的保值性較差,又缺少完善的金融係統,後來,還是引起了元朝的通貨膨脹問題。

換了至元鈔之後,王連立刻在服裝店裏購買了一套青色道袍換上,之前的那套服裝,直接扔在了服裝店,掌櫃也是不識貨,回頭當垃圾處理了。

找到驛館訂好房間,王連這才饑腸轆轆地來到街邊的一座酒樓坐下,從夥計遞上的菜單上,他看見了涮羊肉火鍋。

之前在古代從未吃過涮羊肉,王連點了火鍋和一壺酒,自斟自飲地吃著火鍋,一邊留意傾聽其他客人的交談。

火鍋吃完了,王連也聽到了一條跟自己有關的重要信息,朝廷派出的都水少監馬之貞,就在這座城內,經常帶人在附近考察水利情況。

王連在現代是水利係的大學生,知道馬之貞是誰,水利專家,曾經跟隨元代最負盛名的科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一道,開鑿疏浚過多條運河。

就去找馬之貞,王連打定主意。走出酒樓後,又向路人打聽,知道了馬之貞就居住在距離東昌路總管府不遠的運使府內。

回到驛館,王連還是先準備好好歇息一晚,明天再去找馬之貞。穿越消耗體力,王連躺在床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中還是袁紫煙的身影,滿頭銀絲的她坐在椅子上,臉上帶著微笑,目光掠過河岸,正眺望著緩緩流淌的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