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跟姨娘的感情,親過母子,王連,這份朕的手諭交給你,若有人想要害你,必須經過朕的允許。”武則天說著,向後一招手,立刻有女仆上前,端上托盤,上麵放著一卷隻有巴掌長度的聖旨。
“謝過陛下!”王連施禮後收下,這份手諭很重要,危機關頭可以保平安。
“姨娘今日氣色頗佳,朕心中歡喜。”武則天笑道。
“不瞞你說,我已這般年歲,夫君卻如此年輕,總覺有幾分怪異。”袁紫煙笑道。
“年華可以老去,心卻不能老,朕也想如姨娘一樣高壽。”
“嗬嗬,你習練吐納之術,也不見衰老。”
兩人如同一對母女般聊著天,片刻後,袁紫煙道:“陛下,夫君所擅長者,興修水利,莫不如讓他去疏浚通濟渠吧!”
“何必勞累,朕自會安排人去做。”武則天道。
“讓他去吧,我也想跟著欣賞風光景致,好久都沒離開這裏了。”袁紫煙道。
“王連,朕已經知曉,通濟渠淤塞約百裏,你需要多少勞役?”武則天這麼問,算是答應了。
“兩萬人即可。”
“好,你且在此休息,陪伴姨娘,朕這幾日便安排妥當。”武則天答應道。
留了一床天蠶絲的雙人棉被,武則天國事繁忙,帶著小孫子告辭離開,袁紫煙看著被子笑了,“曌兒倒是有趣,竟然想到這些,說來,能與夫君再攜手,紫煙心意足矣!”
“紫煙,既然知道我的使命,怎麼又催著陛下讓我去疏浚?”王連埋怨道。
“我老矣,還能伴你幾日。”袁紫煙並未直接回答,而是笑著拉過王連的手,輕輕地摩挲著。
邊境戰事又起,武則天說幾日,卻過了一個多月也沒消息,王連跟袁紫煙每天生活在一起,賞花看景,卻也生活得非常開心自在。
宰相狄仁傑帶著貴重禮物前來拜見,感謝王連當年對父親的搭救和資助,順道向王連這位專家請教關於運河的管理事宜。
“隋末耗盡國力,雖經太宗皇帝勵精圖治,但運渠依然運輸量不大。”狄仁傑道。
“每年能運送多少糧食?”王連問。
“初期二十萬石,尚不及漢朝,如今國力有所恢複,已達五十萬石。”
運河已經淤塞,武則天卻對疏浚工作表現得並不積極,因為運河沒有發揮其水上運輸作用,成了可有可無的選項。
建立管理製度勢在必行,王連作為一名運河講解員,對此非常了解,張口就來,給了狄仁傑很多中肯的意見,當然,還是要遵循曆史發展的規律,不能講那些現代化的管理製度。
說起運河漕運的管理,是經過漫長的曆史過程漸漸完善的,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的目的性很明確,就是為了戰爭,都是區域性的運河,並沒有專職的官員進行管理。
到了漢代,對運河的重視程度大大加強,由大司農進行管理,還設有專職的太倉令,但管理製度依然混亂,主要是自然河流和運河的管理重疊,能發號施令的人太多。
王連剛剛離開的隋朝,工部下方有個職務,叫做都水監,管理天下河流運輸,工作人員上百。然而,王連卻被隋煬帝封為欽封監禦使,因為都水監的權力還是太小,不足以調動地方官吏進行配合。
必須為運河設置專管官員,才能保證運河有效運行,在運輸過程中要采用遞運法,在各河段設置漕倉,轉相遞運,提高存儲能力和運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