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水目前的寬度和流量,不足以支持行船,修建蓄水堤壩必不可少,而且,沒有現成的溝渠可以利用,恰恰是工程量比較大的部分。
中途露宿一晚,第二天中午,隊伍才抵達黃河岸邊,這段時間內,王連很仔細地查看了地理情況,並且記錄下來,這條短途運河盡量挑選低窪地帶開鑿,節省工作量和工期長度。
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運河都是跟天然河流聯結使用的,因此,黃河這一段根本不用考慮,王連帶兵順著河堤而下,一直到了板城才停下。
當地縣令聽到監禦使大人來到,連忙帶領手下官員跑出來,將隊伍迎進城內。
縣令幹脆將自己的府宅倒出來,讓王連住進去歇息,唯恐招待不周,而王連對這樣的小官卻沒多大興趣,表現很和氣,不讓他驚擾百姓,隊伍隻是住一晚就走。
板城有一個黃河渡口,稱之為板渚,王連記得這個渡口就是通濟渠的起始點,黃河之水從這裏沿著通濟渠一路流向東南,最終彙入淮河。
好好休息一晚,第二天上午,王連等人來到板渚渡口,果然看見一條長滿荒草的溝渠,朝著東南方向延伸過去。
這條溝渠叫做鴻溝,跟漢語詞彙中的鴻溝無關,隻是很早之前的一條運河工程。
公元前361年,戰國時期的魏惠王為戰爭需要,受吳王夫差開鑿邗溝工程啟發,開鑿了鴻溝,彙集附近的多條河流水道,將黃河和淮河連接起來。
鴻溝的位置非常重要,水陸運輸很方便,曾是兵家必爭之地,隻是到了漢朝,因為黃河從黎陽改道,衝刷很多黃土高原的泥沙過來,淤塞了鴻溝,最終被放棄。
即將開鑿的通濟渠,也要麵對泥沙淤塞的問題,卻不在王連考慮的範圍之內,後世自然有人會對此進行長期不懈地疏浚。
“大人,還有繼續南下嗎?”皇甫定問道。
“當然,咱們就沿著這條鴻溝走,實地看一下淤塞狀況,大家多辛苦點,百姓開鑿的時候,也省去些勞苦。”王連道。
“好!”皇甫定有些不情願,在這種地方,即便是騎馬也非常不便,對馬蹄的傷害也很大。
王連才不管這些,必須看清楚情況,通濟渠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也創造了一係列大型城市的誕生,必須要盡量修好。
隊伍沿著鴻溝一路向下,推進的速度並不快,每到一處有河流穿行的地帶,王連總是會停下來,測量水流的速度,以便於計算流量。
隋煬帝要乘舟南下,王連看過史料記載,那是大型龍舟,因此,通濟渠不但要寬闊,河水也必須很深,要是讓龍舟擱淺了,他隻能選擇立刻跑路。
風餐露宿過了十幾天,人馬都非常疲憊,王連這才帶人走完了鴻溝,來到淮河岸邊的盱眙縣,隸屬於江都郡。
縣令將隊伍迎進城內,好酒好菜招待,王連表示,會在此地休息三日,並且讓他準備船隻,通過淮河之後,隊伍還要繼續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