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後,伍子胥看見王連,還是朝這邊走了過來。
“王大夫,可曾感覺有何不妥?”伍子胥認真地問道。
“我隻想修好聯通江淮的這條內河。”王連並沒有直接回答伍子胥的問題,妄言參政,在這個時代,總是先死的那夥。
“你不想說,我說了大王也不聽,悲呼!”伍子胥發出感歎,“民逸樂,國無糧,終將禍事臨頭。”
伍子胥口中的這六個字,恰恰說明了吳國目前的情況,史書記載,越王勾踐以蔬菜、水果和肉類等副食品,暗地裏跟吳國百姓交換糧食,如此一來,吳國百姓生活水平很高,上交的糧食卻少了,服兵役便是一種補償的方式。
這邊的百姓吃得好,穿得暖,享受生活,不知危機,而越國百姓則是三年不知肉味,大量囤積糧食。吳國糧庫空虛,行軍打仗全指望越國補給,這確實非常危險。
當然,吳王夫差也清楚國庫無糧,但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好解決,那就是發動戰爭,一旦贏了,不但能擴大地盤,還能獲得大量的戰爭賠款,也包括糧食。
凡事有一弊也有一利,吳國因此擴大了軍隊規模,為了家人的幸福,男丁報名參軍的積極性很高。
“王大夫,你既然跟隨孔丘研習易經,定然知曉占卜之道,就不想與我談論一二?”伍子胥又說。
“占卜測的是吉凶,我說了你可別生氣。”王連道。
“我老矣,不能騎馬彎弓,又會計較何事?”
“易經有一卦,叫做山雷頤,老師對此的批注是,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王連還是不忍這樣的人遭難,婉轉地提醒了一句。
“說得好,多謝!”伍子胥抱抱拳,離開之時,回頭笑著說了句,“我有故友自衛國來,昨日已經離開。”
王連愣在當場,一陣心驚肉跳,他記得公主姬玉說過,孔子就在衛國,這麼說,伍子胥早就發現自己是冒牌貨,卻沒有點出來。
總之一點,伍子胥支持邗溝的挖掘,否則,他也不會留情的,而以他對國家的忠心,暗中監視少不了。對此,王連倒不擔心,自己不偷不搶,又不是奸細來這裏拉幫結派,不怕跟蹤。
不過,事到如今,王連也很後悔,孔子周遊列國,交友廣泛,不該說是他的弟子,太容易穿幫了,應該說跟著老子學習更好。
後悔晚了,一切憑天由命吧,還好剛才沒得罪伍子胥。王連溜達著回到帳篷裏,又拿出運河之眼研究起來,直到夜幕降臨,還是沒什麼收獲。
第二天上午,王連跟姬玉一同啟程,前往大城去看望孫武,如今他貴為大夫,當然也有了一輛專用的牛車,還有個年紀不大的車夫。
為了保證二人的安全,有百名士兵一路隨行,前呼後擁,倒也頗有些陣勢。
王連隻留下兩塊金子,其餘的都吩咐帶上,他準備送給孫武做見麵禮,反正他遲早要穿越回家,積攢財富沒有用。看著這些金子,倒是有幾分肉疼,如果能拿回現代去,轉眼就是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