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家園(1)(3 / 3)

走邊蒙常家後人,外貿通餘缺調運。

積善行常氏賑災,耀祖宗“仁周義溥”。

習時文常家子孫,博功名“士誦清芬”。

敦義局須眉開設,新學堂巾幗創辦,承家訓自食其力,寫華章重教育英。

餘輝落青磚碧瓦,多感慨萬般流連。

商賈女颯爽當年,隨風去飄渺如煙。

逢盛世鶯歌撫琴,有舞台風步催鼓,今文嬌指點江山,百年事春秋再塑。

第四(節) 民居經典王家院

山勢巍峨、風景秀美的晉中綿山腳下,安臥著一座清代老宅院——靈石縣靜升村的王家大院。無論從建築規模、建築等級還是建築文化、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看,王家大院都無愧於北方民居建築瑰寶的稱號。

目前已向遊人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兩處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群,有院落54座,房屋1052間,總體風格呈靠崖式的城堡建築。

蓋建高家崖堡院時,王家實力最強,高家崖處處顯現出的精湛工藝便是最好的說明。靜升王家有譜可查的曆史始於14世紀元朝的後期,經過了明清兩朝的努力,王家人由賈而儒,官商並兼,清朝中葉時達到全盛,族中有官職的人達到了40多位,所以大興土木,修建了一座座美觀堅固的多進院落。

高家崖也稱視履堡,屬東區部分。嘉慶元年(1796年),王家開始修建建築等級最高的堡院,這是靜升王家修建的第五座也是最後一處堡院。高家崖堡院的修建曆時16年,麵積11728平方米,呈不規則的城堡串聯住宅群,有大小院落26座,房屋218間。主院是靜升王氏16世王中極兩個兒子王汝聰、王汝成的宅院,為沿襲西周以來的前堂後室三進四合院的布局。每進院子正房、廂房、倒座房等等屋舍齊備,正房一排或五間或三間,都是傍山鑿挖拱券的窯洞,然後在窯洞上蓋建多間有圍欄圈起的房子。在高家崖裏,有共同的書院、繡樓、花院、長工院、圍院和祭祖閣,每院還有各自的廚房。

環繞高家崖厚實高大的堡牆,在東西南北四方開設四門。北門和西門比較簡單,西門通往紅門堡,方便兩處堡寨裏王家人的來往走動;北門開在東北角上,專供護堡人和家丁們出入。東門和南門非常講究。東門供家人出入,也是今天遊人邁進王宅的第一道門。門樓頂端的“視履”兩字,既彰顯主人的精神境界,也在告誡家人進出走正道,履道方坦蕩,心氣平和時,福壽自康寧。南門為貴客登臨啟用。

紅門堡最初稱恒貞堡,取自《易經》的“恒,亨,無咎,利貞”。築堡人希望子孫後代依托大院,讀書求名,經商取利,永保家族興旺發達。紅門堡曆時半個多世紀建成(乾隆四年至五十八年),麵積19800平方米,院落28座,房舍834間。紅門堡院落布局總體呈現“王”字結構,迎合王氏家族“輩輩封侯”、“代代為王”的俗世精神追求。堡中各院依照官位品級的等級而有差別,五品以上官銜的人家,住的是二進到四進的四合院落,堡中有中憲大夫第、奉直大夫第、司馬第這類宅院,大多豪華講究,裝飾更華麗一些。王家大院不僅因堡牆高、門樓闊、屋舍多、功能全而享譽全晉,也因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而為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所推崇。

王家大院的石雕、磚雕、木雕藝術,賦予古老的建築群靈氣和生機。旗杆高聳,石獅守望,靈獸端翹,瑞鳥盈門。高家崖的牆基石上,把“五子奪魁”、“指日高升”、“麒麟送子”、“飛馬報喜”、“吳牛喘月”、“海馬流雲”等教育子孫忠孝(節)義的故事畫麵,雕刻在高1.6米、長0.6米、厚0.3米的青石板上,砌入正窯、廂房的窯腿牆基。在屋脊、樓欄、額枋、門楣間,雕刻著大量宣揚封建綱常禮教、勉勵後人光宗耀祖以及福祿壽喜的吉祥文化內容。門旁的柱礎石、抱鼓石間,雕刻著麒麟、神鹿、錦雞、青雲等等,營造出家族的祥和,隱含著闔家人的企盼。

王家大院的門窗造型也很有特點,貝葉匾、石竹門、石踏幾、檻墊石等等精美的建築配件,精雕細刻著鳳戲牡丹、喜鵲登梅、壽石盤根、一品青蓮、一路連科、杏林春宴、勁鬆修竹一類的圖案,室中人足不出戶就可置身如畫美景之中。

門匾和楹聯是富貴人家標榜風雅最下工夫的地方,王家大院幾乎門門有匾額,院院有楹聯。把警言吉語刻在門端,家人出出進進,耳濡目染,抬頭低首間就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光陰荏苒,盛衰無常,王家堅固的堡宅沒有能傳之百代千秋。今天,站在這所傾注著王家先人們心血的合聚之堡中,凝視曾經雕梁畫棟金銀堆砌的一處處堂皇院落,撫摸著精打細磨瀝金塗粉的門樓窗欄,仔細分辨不遠處還有的幾處依然荒蕪的舊堡殘垣,“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感慨油然而生。

第五(節) 高屋峻宇話晉商

老房子就像老者智者,講述著人類昨天的曆史,講述著與我們的今天難以割舍的過去。山西老宅大院如此之多,就與明清晉商的輝煌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