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令山東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革青州中左二護衛,除齊王官屬。有被舉罪者,押送入京。衛司官軍校尉分調附近衛所,凡王府拘押之人,無罪釋之。私立造作處,拘主管之人,其下工匠造冊,察明戶籍,或歸原籍,或擇熟手充北京兵仗局。”
“臣等遵旨。”
聽聞要將齊王手下的工匠充實北京兵仗局,孟清和很是眼饞。
大寧目前正缺人,究其原因,皇帝和皇帝兒子都要負責。隻管要人不補缺額,誰能扛得住?
齊王收攬的工匠,手藝絕對不一般,北京兵仗局不缺人,多出來的名額能不能給大寧幾個?
實在不行,用糧食換?
盡管眼熱,也曉得這話不能當殿出口。隻能暗地裏思量,從皇帝手裏要不來人,或許能在白公公那裏活動一下,要麼,就請漢王趙王幫幫忙。
沈瑄不用想,依朱高燧的話,很快就要進京。魏國公隻管練兵,兵仗局和工匠的事壓根不會插手。白公公的確不難說話,可要從他手裏好挖人,也未必會那麼容易,這事還是要仔細計劃一下。
孟清和一邊策劃著挖兵仗局牆角,一邊繼續在朝廷上打醬油。
新城侯足夠高大威猛,站在他的背後,相當適合溜號。
天子發落齊王,秦王和寧王世子不約而同,出了一頭冷汗。
物傷其類,知道皇帝沒打算料理自己,還是會忍不住頭皮發麻。
數名錦衣衛和大漢將軍已步入殿內,將齊王“請”了出去。
孟清和側頭看去,楊鐸正在其中。
齊王被辦,錦衣衛發揮的作用定然不小。
奉天殿中,從朝中大臣到宗室親王,落在楊鐸身上的視線,或多或少都帶著不善。
楊鐸似無所覺,向天子行禮,隨即退出了殿外。隻在離開時向右前方掃了一眼,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孟清和不由得一凜,他看的是寧王世子,朱盤烒。
錦衣衛的腳步聲遠去,孟清和收回了視線。
錦衣衛是天子手中的利刃,無論砍向哪裏,都是天子之意。不該知道的,即便親眼看到,也要裝糊塗。
雖然做不了官場上的老油條,但他不笨,趨吉避凶的本事還是有的。
想起立在奉天門前,仿若雕像的楊鐸,心中不免慨歎,時間果然是人世間最可怕的東西。
開平衛,德州城,戰火,硝煙,戰場上瀝血的將領,恍如隔世。
牽了一下嘴角,自己又何嚐沒變?換做七年前,他絕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齊王之後,有朝臣奏請發兵安南之事,之前不言不語的武將們頓時精神了。
“安南黎賊罪大惡極,天地所不容!”
剛被擢升為兵科給事中的新科進士汪淵慷慨陳詞,曆數安南罪狀,同為兵科給事中的李經查缺補漏,扒-掉-了胡氏國王的外皮,直接以黎氏蔑稱。
什麼胡氏國王,分明是陳氏的外戚,上門女婿,逆臣賊子!
朝臣們選擇性忽略了永樂帝賜給胡氏金印一事,紛紛上言,胡氏篡位,必須給以嚴懲。
“蕞爾小醜,敢潛伏奸謀,屠戮陳氏,害我使節。肆毒如此,罪惡滔天!不誅此賊,兵則何用!”
刑部右侍郎金純更上一台階,直接要將安南徹底拍死。
胡氏殺了陳天平,多少還有緩和餘地,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同送陳天平歸國的明軍發生衝突,甚至扣押了明朝的使節。
其本意大概是為留個人質,多個籌碼,同明朝談和。不想奉命護送陳氏歸國的大理寺卿薛嵓性格剛烈,不願-被-辱,在亂軍中自殺了。
血都流幹了,想救都救不回來。
薛嵓一死,安南的-內-政-問題立刻上升為國-際-爭-端,直接關乎大明的麵子和威信!
事發之前,許多朝臣並不讚同出兵安南,遠征勞民傷財,戶部剛寬裕幾天,一旦和安南動手,糧食和銅錢必定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
以戶部尚書夏元吉為首,六部文臣紛紛力勸皇帝三思。
北邊不見消停,南邊又要動手,不能有錢就往戰爭的窟窿裏丟,必須更多的考慮國家建設問題。
薛嵓的死訊傳來,朝堂上頓時炸鍋,主-和-派全部變成了主-戰-派,中間派成為了-激-進-派,一改之前主張,紛紛上疏奏請,必須給安南一個深刻的教訓。
永樂帝翻過奏疏,捏捏額頭,不搞國家建設了?
六部表示,建設要搞,仗也要打!
永樂帝再問,錢糧哪裏出?
六部齊聲道:戶部出!戶部不夠,可就食當地。
這個當地,指的絕不是大明境內,而是安南。
永樂帝無言。
某種程度上,文官比武官更狠,也更不講究。
禮儀道德,以理服人?
話是人說的,必要時,完全可以將聖人學說換種解釋。
文臣們壯懷激烈,立意攻打安南,恨不能親身上陣,比武將更加積極。
最終,永樂帝被朝臣“說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