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2 / 3)

孟清和詢問了雜造局大使和副使的意見,決定雙管齊下,一方麵分批製造鳥銃,以人力打磨槍膛,工坊裏的工匠不夠,可以從他處-抽-調,或是以工坊裏的雜役充當。

另一方麵,將大寧雜造局遇到的問題告知沈瑄和朱高煦。改進冶鐵工藝,不是拍腦袋就能做到的,他能動用的資源著實有限,隻憑大寧雜造局的工匠肯定不行。隻能拉上沈瑄和朱高煦幫忙,如此一來,錢財和人才都起不必發愁了。

孟清和的第一目標是遵化。

朝廷流放犯人到遵化,基本都是炒鐵,遵化工匠的理論和動手能力定然高於他處。

遵化在順天府轄下,想從遵化-抽-調工匠,除了沈瑄,沒人能幫忙。

如果朱高燧還在開原,遼東的鐵礦和工匠也是不錯的選擇。可惜朱高燧去南京朝拜老爹,至今未歸,遼東鎮守孟善說是他的朋友,涉及到利益方麵,未必好說話。

以己度人,孟清和認為,沒有一定把握還是別向孟善開口的好,畢竟能交到一個朋友不容易。

信送出不久,接連得到了回音。

朱高煦很痛快,借人借錢都沒問題,誰讓大家是好朋友?另外,他提醒孟清和,北京兵仗局總領太監白彥回就在大寧,預期舍近求遠,不如到兵仗局走走門路。

孟清和歎了口氣,朱高煦是好心,出的主意卻不可取。

北京兵仗局的職責就是製造和改進火器,白彥回也不難說話,這些他都清楚。鳥銃改進完成必定要獻給天子,他也明白。

之所以沒在第一時間上門求助,隻因拿不準,情況報上去,手裏的工匠會不會被一鍋端。被永樂帝和他兒子剝削這麼多回,再不長記性,脖子上頂著的不是腦袋,是窩瓜。

放下朱高煦的回信,拆開北京送來的信件,展開散發著墨香的信紙,孟清和皺起了眉頭。

字體剛勁,下筆如鋒,堪稱大家。

許諾從遵化-抽-調-工匠,不日前往當年,也合乎心意。

問題是,信上所書,壓根不是沈瑄的筆跡。

翻到第二頁,看明落款,眉間打成了死結。

魏國公徐輝祖,朱棣的大舅子,敢敲永樂帝悶棍的猛人?

明明信是寫給沈瑄的,怎麼會到魏國公手裏?

叫來送信的高福,孟清和開口便問:“這是怎麼回事?”

“回伯爺,信是國公爺拿給魏國公看的,國公爺告知卑下,若伯爺問起,便說是他的意思,照信上所言行事即可。”

“國公爺真這麼說?”

“卑下不敢欺瞞伯爺。”

沈瑄拿給魏國公看的?

捏了捏鼻根,一時間,實在猜不透他的用意。正如當初他送給自己一個空匣子,自己也猜測了多種可能,事後證明,同國公爺的真實意圖完全背道而馳。

不過,沈瑄不會害他。

這一點,孟清和始終堅信。

揮手令親衛退下,孟清和又拿起信紙仔細看了一遍,心頭一動,再翻開朱高煦的來信,兩相比較,腦海裏隱約閃過一個模糊的念頭,頓時一凜。

告知兵仗局,按魏國公所言行事……上報天子?

孟清和猛然起身,握著雙手在室內踱步。

莫非是在提醒他,朝中又有人要找他麻煩,盯準的就是火器?

希望是自己多心,但多心總比事到臨頭手忙腳亂的好。

又仔細看過兩封來信,更深的意思,他暫且猜不出,但提醒他將大寧製造火銃,改進製鐵之法上報天子,絕對沒錯的。

兵仗局,順天府。

白彥回,魏國公。

大寧,南京。

製造鳥銃一事,在雜造局裏不是機密,傳入京城卻不會這麼快。

會是錦衣衛?孟清和搖搖頭,如果真是錦衣衛,此刻駕帖早上門了。

孟清和停下腳步,磨了磨槽牙,到底是誰想找他麻煩,還真不好猜。

大寧是塊肥肉,毋庸置疑。

寧王朱權被安置到南昌之後,大寧並未設立布政使司,也沒有按察使司,政-務-軍-務-皆由大寧都指揮使司管轄。

以往,大寧荒涼,時常要靠朝廷周濟,自然無人關注。

如今大寧開互市,大規模開墾荒田,鼓勵邊民放牧,同歸附部落和女真貿易,日漸富裕,糧稅堪稱北疆之首,有人想摘果子,不稀奇。

理由也很正當,天子要遷都北京,大寧不再隻是邊塞要衝,更是北方經濟要地,隻設立都指揮使司,一切實行-軍-管,不合適。

之前,朝廷隱隱有風聲傳出,要在大寧設立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由南京直接派人。

孟清和並不抵觸,真要來,他接著就是。

天子遷都之後,曾為北平行都司的大寧自然不能全部掌控在武將手中,朱棣本人也不會樂意。

隻是他沒想到,事情會來得這麼快。而且,對方的目的恐怕不隻是在大寧新設衙門,派遣官員,之前在大寧說一不二的都指揮使司,才是最終要下手的目標。

想想也對,不把大寧都指揮使司打趴下,即便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設立,也是個橡皮擦的職能,無論是想大展拳腳為國效力,還是渾水摸魚多撈些好處,都無法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