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聽聞,曹國公大戰之前臨陣脫逃,以致大敗。請陛下下令明察,若傳言屬實,必治其重罪,以儆效尤!”
聽到齊泰這番話,黃子澄暗道,來了,到底還是來了!
建文帝麵現疑惑,“果真如此?”
不等齊泰繼續出聲,黃子澄連忙-插-言道:“齊尚書此言差矣。臣聞聽,大軍討逆,同燕逆屢次交戰,曾有數勝。隻因北方天寒,不利於作戰,且曹國公麾下多為南軍,無法適應,隻能暫時退到德州,以暫避嚴寒,保存實力,待明春再同燕逆決戰。”
黃子澄睜著眼睛說瞎話,硬是把五十萬大軍的敗退說成了戰略性轉移,生生的將罷官丟爵的一場禍事扭轉了局麵。
齊泰不相信黃子澄,出言駁斥,可惜北平和德州一直沒有奏疏送到,他口中的“傳言”缺少依據。
建文帝最終采信了黃子澄,按照他的想法,朝廷大軍有五十萬,燕王手下的軍隊頂多十幾萬,單憑人數,李景隆就占據著絕對優勢。即便沒能拿下北平,也未必會像齊泰所說的那樣慘敗。
人都是喜歡聽好話的,在沒有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建文帝寧願相信黃子澄
建文帝表態,黃子澄立刻道:“陛下聖明!”
齊泰氣得滿臉通紅,差點一口血噴出來。
趁著齊泰被氣得直哆嗦,黃子澄又給李景隆說了許多好話。在他口中,李景隆從敗軍之將搖身一變,成為了運籌帷幄,深謀遠慮,愛護士卒的優秀將領。
如果讓瞿能盛庸以及被李景隆扔下的幾十萬將士聽到這番話,絕對會抄起刀子把黃子澄砍死,有沒有這麼胡說八道的?!
可聽到這番話的是建文帝,他不認為黃子澄在胡說,反而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
“大善!”
兩個字落下,朱允炆大筆一揮,加李景隆為太子太師,並賜下璽書、金幣、珍醞、貂裘。明令李景隆仍為統帥,佩帥印,屯兵德州,待來年春季合兵與燕軍決戰。
如此大手筆的賞賜,實屬罕見。
洪武年間藍玉大破北元王庭,隻是加封太子太傅,位列太子太師之後。李景隆一個敗軍之將竟然得此殊榮,不免使人懷疑皇帝到底在想什麼,真不想要他的皇位了?
消息傳到北平,燕王也不太敢相信,以為這是朝廷換帥前的疑兵之計。直到宮中的宦官送出消息,朱棣才最終相信李景隆沒有被撤換,還被加官給賞了。
該怎麼說?老天都在幫自己!
不取皇位簡直太說不過去。
揮手示意報信的人暫且退下,燕王說道:“鄭和,請大和尚過來。”
“奴婢遵命。”
三保在鄭村壩一戰中拚死為前鋒傳遞消息,助大軍攻下南軍大營,立下了大功,被燕王賜姓鄭。回北平後,王府諸人不再喚他的小名三保,紛紛改稱他的大名“和”。
建文元年十二月,馬三保成為了鄭和。
孟清和終於確定自己沒認錯人,這位暈船的鄭和,的確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航海家。
他是如何揚帆遠航的?難道是一路暈著下西洋?
孟十二郎萬分的疑惑。
這不是孟清和麵臨的主要問題,自從回到北平後,他就被道衍和尚纏住了。
大和尚努力說服孟十二郎拜他為師,幾乎是不達目的不罷休。每天都有個超大號的蜜蜂在耳邊嗡嗡嗡,孟清和的煩惱,怕是隻有被嗡嗡了十年的燕王才能夠理解。
“拜貧僧為師有何不好?孟僉事還是再考慮一下吧。”
孟清和咧咧嘴,對著大和尚一抱拳,徒弟這事情還是免了把,對加入和尚的門派,他當真是沒有興趣。
道衍好說歹說,孟清和就是頑固不化。
“天下有才之人何其多?例如王爺身邊的鄭和就很不錯。孟某不過有些小聰明,當不得大和尚青眼。”所以,還是找別人嗡嗡去吧。
“孟僉事此言差矣,貧僧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如當年貧僧確信王爺必得天下一樣。”
孟清和撇嘴,忽悠,繼續忽悠。反正他是咬定青山不鬆口,這個光頭蜜蜂能奈他何?
道衍和尚撚著佛珠,堅定了信心,灑家說到這個地步都不上套,多好的人才,必須收徒!
一個打定主意要收徒,一個死活不願意,兩人僵持不下,鄭和的到來恰好打破了僵局。
“佛爺,王爺有請。”
鄭和臉上帶笑,十足的親切卻一點也不顯得諂媚。
“阿彌陀佛。”
道衍和尚宣了一聲佛號,今日收不下這個徒弟,明日繼續再戰。王府裏的十年都熬過來了,和尚有決心有毅力!
目送道衍和尚走遠,孟清和總算鬆了一口氣。
這和尚的口才著實了得,難怪能鼓動燕王造反還被重用。換成旁人,早就被燕王哢嚓了。
不過,和尚再厲害也和他沒關係。他實在沒興趣做和尚的徒弟,門沒有,窗戶也沒有,煙囪更要堵死!
暫時擺脫和尚念經似的忽悠,孟清和轉身去拜見世子,拖了這麼久,世子親口允諾的探親假也該兌現了吧?
鄭村壩一戰,朝廷五十萬大軍潰敗,殘兵多退進了德州被李景隆收攏,短時間內無力再對燕軍發起進攻。
燕王卻沒閑著,趁著朝廷大軍無力之機,派軍隊出紫荊關,攻下廣昌,兵指大同。
此次出兵引起了晉王朱濟熺的警覺,他知道不能繼續裝糊塗,該是站隊的時候了。
晉恭王朱棡薨於洪武三十一年,死得比老爹還早兩個月。現在的晉王朱濟熺是朱棡的嫡長子,也要叫朱棣一聲叔叔。
晉王朱棡在朱元璋諸子中行三,是馬皇後所出。若他還活著,朱棣“吾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嫡子”的口號,未必會叫得如此響亮。
朱老三薨了,朱老四起兵造反了,朱濟熺在建文帝削藩的過程中也受到了波及,對皇帝削藩同樣持否定態度,卻始終沒想著和燕王一同造反。
現在局勢不同了,燕王三下五除二把朝廷軍五十萬大軍給打垮了,李景隆縮在德州不敢北進,建文帝要麼是被蒙蔽,要麼就是真的昏庸,至今沒有更換主帥,晉王的心思開始活動,皇位上的堂弟如此無用,要不要也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