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1 / 3)

都督陳暉率領一萬騎兵出發後的第二天,連日的大雪突然停了。

碧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寒風吹過廣袤的北方大地,帶著塞北獨有的粗獷與豪情。

燕軍,尤其是駐守塞北的邊軍,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天氣。

厚實的棉衣,用皮囊盛裝的烈酒,架起的篝火滾著熱湯。哪怕今年比往年都要寒冷,也有應對的辦法。

燕王妃親自下令開倉放糧,將王府儲備的糧食和禽肉取出大部分發給守城的將士。在麗正門擋住了南軍的城內婦女,以及夜襲戰中拚死阻攔瞿能進攻的巡檢和兵馬司諸人,也得了獎賞下的糧食和羊肉。

“人心可用,得道多助。”

燕王妃將朱高熾叫到身邊,語重心長的告訴他,此次能夠守住北平,一來是上天相助,二來是城內眾人齊心,三來是朝廷大軍有個不靠譜的主帥。

“朝廷軍中不乏驍勇善戰之人,以都督瞿能及其二子,趁我軍出城擾敵,竟能窺得戰機,險些破城而入。若非後力不繼且主帥貪部下之功,下令大軍集結再行進攻,又借上天助我,今日,你我母子二人恐已成階下之囚。”

朱高熾垂首而立,表情嚴肅而恭謹。

作為王府世子,朱高熾對燕王十分敬畏,對燕王妃更多的卻是濡幕。

自幼,父王就不太喜歡他,誰讓他先天條件比不上兩個弟弟?

小胖墩時期的朱高熾也曾為此傷心過,隨著年齡漸長,多少也能明白燕王的想法。將心比心,換成他自己,有個完全不像自己的兒子,也未必會喜歡到哪裏去。

理解歸理解,心中卻總有一處無法釋懷。

平日裏,這種複雜的情感一直被壓抑,在燕王麵前,朱高熾愈發的恭敬守禮,私下裏卻始終憋著一口氣。

不良於行,就花更多的時間在讀書上,無法騎馬上陣,苦練箭術也要證明他有學武的能力。

不得父親的喜愛,朱高熾沒有氣餒,這種不服輸的性格恰恰像極了朱棣。

沒有這種精神,洪武帝不會從和尚廟出來走上造反的道路,最終登上皇帝寶座。燕王也不會在削藩的浪潮中起兵靖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把侄子的皇位搶過來。

燕王妃比燕王更早看到了這一點,如果沒有她的諄諄教誨和提點,任憑性子再好,屢屢被親生父親不待見,又被兩個弟弟連番擠兌打擊,朱高熾不走上反-社會的道路也會性格扭曲。永樂後的仁宣盛世怕也不會開啟。

此次,燕王將北平城的防衛交給朱高熾,已從側麵表示出他對朱高熾的改觀。

興奮之餘,朱高熾也在苦苦思索,如果自己能早點瘦下來,改變一下形象,是不是就不用被白眼那麼多年了?

搖搖頭,過去事的想再多也沒用,不如今後更加努力。

現如今,北平的危機解除了一大半,城外的朝廷大軍已開始撤退,想必是父王已經回師救援。

守住了北平,他的地位會更加穩固,也能進一步獲得父親的喜愛。

想到這裏,朱高熾握緊了拳頭,高粱餅子還得繼續吃下去,等到孟僉事隨軍歸來,要想個法子把人再要到自己這邊來。

此人不僅有才,且行事不拘一格,便是道衍和尚都對他讚譽有加,據說還想收他為徒,這樣的人才不籠絡,還有什麼人值得籠絡?

身為王府世子,若是父王靖難成功,他是否也能更上一步?

再仁厚,朱高熾也是皇室子孫,也有對大位的渴望。

燕王妃發現兒子有點走神,以為是因守城太過疲憊,立刻停止口頭教育,吩咐朱高熾回去好好休息,另叫宮人去告訴世子妃一聲,世子近日的飲食一定要多注意,精細著些。

“母妃無需太過費心,兒已習慣進粟米粥和蜀黍餅。且王府開倉放糧,兒更應做出表率。”

燕王妃看著朱高熾,目光中滿是欣慰,“我兒果然長進了。”

“兒隻是盡了本分,當不得母妃誇讚。”

有感於朱高熾的“愛民之心”,燕王妃很快下令,今後王府眾人皆以蜀黍粟米為主食,肉禽不禁,但嚴禁浪費。

燕王妃早就看不慣王府內某些人的鋪張浪費,明明吃不了多少,非要擺出個排場。平日裏就算了,現在是什麼時候,容不得任何人再這麼做。每日的飯食更有定量,敢糟蹋東西?別怪她不講情麵。

在閨中時,燕王妃時常聽魏國公講述早年的艱難生活,吃糠咽菜算是好的,最艱難的時候,連續幾天都吃不上一口幹糧。

朱高熾的行為引起了燕王妃的回憶,也讓燕王妃下了決心,自此,王府自上而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憶苦思甜運動。

習慣了精細米麵的女眷根本吃不下粗麵餅子,可也不敢當麵同燕王妃抗議。王爺的三子五女,隻有兩個女兒非燕王妃所出,還屬於“母不詳”的那種,在燕王府,除了朱棣本人,燕王妃是絕對的二把手。

誰敢不服?肯定收拾起來沒商量。

拿起擺在麵前的高粱餅子,試著咬一口,立刻抻著脖子要水,當真是咽不下去。

燕王妃的處理方式也很簡單,一頓不吃,餓著。

兩頓不吃,繼續餓著。

三頓不吃,接著餓。

一連餓了幾頓,任誰都受不了。

等到粟米粥送上來,連最小的郡主都是紅著眼睛撲上去,三兩口吃完,半飽都不到。

從沒想過,原來粟米熬出的粥會這麼香!

見識過燕王妃的手腕,再沒人敢玩絕-食沉默那一套,燕王不在府內,餓死也隻能自認倒黴。

燕王妃滿意了,把高粱餅子泡進粥裏,連吃了兩大碗。

朱高熾的飯量遺傳自誰?還真是不好說。

起先,朱高熾還不明為何隻發高粱餅子,如今再看,不得不佩服親娘的智慧。

按照那個孟僉事的話來說,這就是所謂的漫天要價坐地還錢?

先給出一個絕對承受不了的價錢,然後逐漸拋出誘餌,讓對方心甘情願的踩進繩套,末了還要感恩戴德。

如今的王府不就是這樣嗎?

沒人再埋怨王妃下令大家一起啃高粱餅子,反而對每日的粟米粥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