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鬆提的問題,一下子就切中【采集補給】策略的要害————【農業社會】和【采集社會】的最大不同:人口承載力的天差地別。
能夠一下子扼住問題的咽喉,這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能力。
小米蟲就沒有這樣的能力。
龐煖下馬,將馬韁給邊上士兵,一邊走一邊對張鬆說道:“首先,荒野之中,鳥獸魚蟲,野果植被,數量有限。”
“將軍此言差也。天下之大,山澤湖泊之廣。萬物生長,果桑繁茂,鳥獸蟲魚之多,相較於流民數量,已經足以稱之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張鬆打斷道。
龐煖看了看張鬆,本來想反駁,但是又咽了回去。
張鬆的話,也是後世很多人對野生環境理解的盲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實際上呢?當然不是。
野外環境的人口承載力非常低,很可能出現好幾十畝地養不活一個人的情況。
這也是為什麼在進入農耕文明之前,全球人口非常非常少,整個地球上活著人類不過在百萬這個數量級上。
進入農耕文明,全球人口輕鬆破億。
進入工業文明,全球人口眼看著就要破百億了。
這就是人類社會的三個極其重要的階段:采集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
三個文明階段的人口承載力是天差地別。
采集社會依靠直接收集自然資源,根本就養活不了幾個人。
在采集社會中,消耗在采集上麵的體力占比還非常高,也就是說吃下肚子的食物比幹農活的效率低了不少。
哎,這些內容,對於張鬆這個時代的人太過超前了。
龐煖決定還是從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入手,循序漸進。
張鬆突然怕了一下腦門,發出刺耳噪音驚呼。
“原來如此!我想到了!野外資源確是有限!我錯也!錯也!!”
龐煖不解的看向張鬆,什麼鬼?自己什麼都還沒講呢。
“某結合這些年四處逃荒的經曆,想到為什麼饑民無法依靠獵殺鳥獸魚蟲,采集野果蔬食為生了!”張鬆激動過度,整個人如同一個發情期亂竄的大老鼠。
這個家夥的顏值,真是太低了。
“哦,你說說看?”
張鬆整理一下思路,說道:“這些年受災地方不僅是中原地區。幽州、揚州、交州都有災情。
某還記得,建寧四年夏天。
六月司隸地震,青、幽、徐、冀瘟疫流行,又發生大旱災。
七月,海水泛溢,交州、揚州的一帶的沿海居民數千戶,盡被大浪卷入海中。
八月,長江洪水泛濫,江南一片澤國,揚州七成田地被毀,衝毀房屋無數。
這一年,整個大漢帝國,無論南北都遭了大災,將地震、瘟疫、海嘯、旱災、洪水都經曆了一遍。
結果呢?
司隸、青州、徐州、冀州、並州.....整個中原集結百萬流民。
同樣處於苦寒之地的幽州,還有南方耕地幾乎全毀的揚州,卻幾乎沒有流民。”
龐煖聽了暗暗稱奇,問道:“這是為何?”
“耕地。”張鬆篤定的說道。
“因為耕地?”
“是的,將軍。經曆重饑荒的往往都是密集農耕區,本身野生資源就非常少,比如青州、司隸、徐州、冀州,這些地方處於中原腹地,開化文明,百姓淳樸,遵循王道,重農桑輕殺戮。農耕開發非常充分,可供采集的野生環境就少。
相反,揚州、幽州地理偏遠,又有山越、烏桓為患,民風凶悍,百姓不服教化,有【牧牛放馬】、【采集漁獵】的習俗。耕地開發不多,反而野外資源充裕,即使發生天災,也能依靠舊俗活下去。”
龐煖聽到這裏,心中暗自腹誹,媽蛋,這是一個超綱發揮的學霸型曆史人物。
曾經看到父親的《鬼武神》手稿,書皮第一頁就寫著【史上留名之人,必有過人之處】,想著是不是有些過於厚古薄今,抬舉古人了。
龐煖在見識到張魯、張鬆這兩位三國曆史上的“龍套”之後,就越發感歎這句話放在《鬼武神》首頁,一點也不誇張。
張鬆提出的,正是【采集補給】策略核心。
【選擇土地開發程度低,荒野資源豐富,最適合采集的遷徙路線。】
龐煖拿出一張麻布,上麵是根據《鬼武神》【人口遷徙調查篇】中的人口分布、地理結構、各地物產、自然資源的統計,畫出幾條流民合理遷徙路線。
張鬆看到這個麻布上內容,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裏麵詳細標注了哪些地方受過災害,耕地多少,人口幾何。那些地方耕地開發不多,野外物資豐富,流民經過不會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