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2 / 3)

4.提問是創新的基礎

提問是一種思考和鑽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作為家長在麵對孩子的提問時,應該心平氣和地、認真地對待。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出現三種錯誤態度:一是強行壓製提問。如“你怎麼問題那麼多?”“你沒看到,我正忙著?”“你怎麼會問出這樣的怪問題?”等,這類話語要力求禁止。二是欺騙搪塞,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問題回答不了,但又怕丟麵子,就胡編亂造一些所謂的答案來欺騙和搪塞孩子,這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也會影響家長自身的威信。三是解釋得太深太難,讓孩子聽不懂。這三種態度都不利於孩子創新精神的培養,對孩子的提問,家長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啟發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家長如不能回答的,可實話實說,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5.多角度思考問題是創新的前提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經常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漸養成換一條思路想的好習慣。家裏買了一條魚,可以問孩子,除了蒸以外還有什麼吃法;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能說出別的用途嗎?突然下了一場暴雨,樹倒了,菜淹了,這些害處是明擺著的,那麼,這場暴雨就沒有一點兒益處嗎?等等。其實,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每一個事物,都可以作為啟發孩子多角度思維的內容。多角度思考問題,實際上就是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培養發散性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家長要注意從小引導和培養。

6.有意識訓練孩子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創造之母,沒有想象能力就沒有創新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想象能力,訓練方法一般有:

(1)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書籍,比如:童話、科幻作品、神話、寓言等;

(2)許多家長平時都給孩子講故事,不妨在講到一半時,戛然而止,讓孩子根據前麵的情節續接故事;

(3)看文字畫畫,可提供一些文字(或口語)讓孩子把文字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

(4)進行概念的聯結訓練,經常出一些毫不相幹的概念,要讓孩子通過相關的中間環節把兩個不相幹的概念聯係起來。比如:“石頭”與“電腦”這兩個概念不相幹,但通過“玻璃”與“屏幕”,就構成了相關的概念鏈:石頭──玻璃──屏幕──電腦;

(5)鼓勵孩子直接編故事,孩子平時都愛聽故事,聽到一定數量後,可讓孩子自己來編。

7.興趣是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最好老師

興趣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興趣使人注意集中、產生愉快、並有緊張的心理狀態,對認識過程產生積極的影響。興趣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強大動力。所以對孩子應從小培養學習的興趣,讓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讓孩子追求知識,追求真理,追求真知。父母要從小就給孩子買《幼兒智力世界》《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百科全書》等科普書籍。孩子對書中的科學技術方麵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還要買一些益智的玩具。如積木、魔方、智力環、七巧板、折紙書等,這些東西可以不斷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追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對孩子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家長必須關注的問題。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從小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最有利的環境。

57 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去做

父母箴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年齡小,能力差,所以很多事情都由自己一手包辦代替。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父母作為啟發教育者,要培養孩子愛動手的好習慣。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時,父母要持之以恒,直到由技能變成技巧,熟練掌握。

手是人的重要感覺器官,通過它,可以獲取更多的外界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有利於大腦神經細胞功能的迅速發展,而大腦的神經中樞又能調節手指的活動能力。神經中樞與手指活動的相互作用,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使孩子心靈手巧,聰明能幹,因此,動手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孩子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其他智力因素也就相應得到了發展。孩子動手操作,就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事物,可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麵,提高他們多方麵的興趣。為了完成一個操作動作,他們的活動就必須有一定的目的、計劃,這些都必須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孩子動手對發展他們行為的目的、動機、想象力、創造力、意誌力都大有好處。讓孩子自己動手,還有助於他們認識自我,培養他們的自我服務能力,克服樣樣都要依賴別人的不良習慣。

所以,要想發展孩子的智力,使他們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就要多給他們動手的機會,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不小心做事,或怕他出事,或怕他損壞東西,就不讓他們自己動手。而且,教導孩子動手“操作”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如果沒有適當的教導,他們的操作就會亂七八糟,而這類雜亂無章的動手操作正是孩子的特征。如果父母教他們動作操作,動作就有了明確的目的,孩子就會靜下心來成為一個動手操作者。所以,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

1.興趣引導勤動手

在開始的階段,孩子對身邊的一切新鮮事物都有著好奇心,這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他們會認為幫助父母做事是一件很光榮的事,父母應該趁此機會讓孩子勤動手,並引導其成為一種興趣習慣。有時候,孩子會擺出“小大人”的樣子,說“我自己來,我會”、“媽媽放手,我能”等。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來。哪怕是孩子認為自己可以移動一隻怕碎的花瓶,也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如果可以因為碎一隻花瓶,就能換來孩子的自信或者是孩子勤動手的好習慣,那麼,一隻花瓶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用一些廢棄物品與孩子共同動手製作工藝品,比如用蛋殼製作人頭像或用泡沫雕刻一些形狀簡單的東西。這樣一方麵讓孩子從小認識到雙手的魅力,讓孩子懂得生活中很多廢棄物都是可以利用開發、變廢為寶的,另一方麵還可以讓孩子有自己動手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更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興趣。所以,父母平時要多買一些手工製作圖片或書籍,讓孩子從中展開製作的想象力和製作的興趣。也可以多讓孩子做一些動手的遊戲,像折紙、剪紙、撕紙張、粘貼、折皮球、組裝玩具等,多為孩子提供動手的機會。

在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可以在一旁觀察、鼓勵,或適時地加以協助。如果孩子實在做得不理想,也不要責備他,可以在孩子離開現場後再略加收拾,因為孩子的自尊心致使他不願意接受大人的幫助。

2.鼓勵動手增信心

稱讚是鼓勵孩子、增加孩子信心再合適不過的一種激勵方式。當孩子做出一些“小成績”的時候,請父母不要忘記告訴孩子,他們是多麼的優秀;當孩子幫你做了某一件“小事情”的時候,千萬不可忘記告訴孩子,你對他們的幫助是多麼的感激。這種真誠的感謝會令孩子更積極、更認真、更負責地成為一個自信、熱愛勞動的好孩子。比如說,媽媽在摘菜時,可以讓孩子參與,並以遊戲競爭的形式看誰摘得又快、又多、又好。媽媽可以故意輸給孩子,以增強孩子動手的信心。當下次再摘菜時,孩子就會主動請纓挑戰。當孩子發現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時,就會從中發現自身的能力和潛力,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不要讓孩子失去動手的機會。有時父母會因為孩子動作太慢、太笨,而代替孩子去做。這樣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惰性心理。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或者他力所不能及的事。希望孩子做的,一定是孩子能夠完成的,否則會挫傷他的信心與勇氣。因為家長一道否定的目光或一聲消極的語氣,都對孩子有極大的“摧毀力”;相反家長一道讚賞的目光或一句激勵的話語,又有著使孩子充滿自信並取得成功的魅力。

3.手腦結合開啟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對大腦發育最好的刺激。3歲前父母應該教幼兒握筆、寫字、做手工、拿筷子等,動手的同時就將新的刺激源源不斷地輸入了孩子的大腦。腦的使用度愈頻繁,腦的成熟度就會愈高。

人們常說“心靈手巧”,腦越用越靈,手越用越巧。因此,父母應該安排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務活。例如,起床後自己疊被、掃地、擦桌子、飯後洗碗、刷鍋、購買小件物品等。這些應當要求孩子主動來做,這對孩子能力和責任心的培養作用都不可小視。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小實驗,讓孩子從動手中開發智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使孩子由“‘通過理解一個道理而去做實驗’發展到‘通過實踐證明一個道理’”,也就是說由被動操作向主動實踐的轉換。由此養成一種手腦的相互結合,手腦的相互促動的好習慣。

4.具體指導,技能訓練

父母應認識到任何一種新的動手技能都要以一些原有的動作為基礎。例如打字,雖然是第一次練習,但如果過去學過彈鋼琴或電子琴,其中所包含的按鍵動作,就會對打字有幫助。所以,小學生從小培養各種動手能力,對他們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都大有好處。

有時,在培養兒童動手能力過程中,發展到一階段就會停滯不前,這是一般練習中都有的,心理學上叫“高原期”,在這個階段,家長鼓勵孩子不要放棄,繼續練習,達到一定階段,會出現質的飛躍,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能生巧”。

父母作為啟發教育者,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時要持之以恒,直到由技能變成技巧,熟練掌握。

58 讓你的孩子擁有一顆好奇心

父母箴言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得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父母不斷地替孩子們“設計”行為,規範思維,不許孩子做出任何“出軌”的舉動。但是,父母恐怕不知道他們這麼做的結果,隻會讓孩子喪失了他們天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

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小的時候並不聰明,但是他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還特別喜歡刨根問底。比如,他曾經學母雞的樣子趴在草叢裏孵蛋,因為他好奇母雞為什麼用體溫能孵出小雞,而人卻不行?他看見小鳥在天空中飛翔,聯想到家中做麵包的發酵粉能產生氣泡,讓麵包變輕變軟,人要是吃了發酵粉,是否也能使身體變輕飛上天呢?

正是因為他對大自然的種種奇觀異象都充滿好奇,所以,他從一架兒童玩具中得到啟發,如果把照片連起來快速移動,就會在眼中構成連續的動作,因此他發明了電影放映機。愛迪生這一生發明無數,像留聲機、電燈、噴氣機車、有聲電影等。這些發明強烈地衝擊著現代文明,使人類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生存境界。

好奇心能引發孩子的求知欲,是推動孩子主動學習、探求知識的內在驅動力。未來社會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多元化的社會,我們的孩子也將會麵臨複雜的競爭環境。這就需要他們用超群的想象力、大膽的探索精神去解決問題。而所有勇於實踐的行為,都源於他們的好奇心和豐富的心靈底蘊。

有個兒童教育家說:“好奇心可以被父母的無知摧毀,也可以被父母的愛心培養出來。”愛迪生7歲上學,不到3個月,就因為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被老師勸退學。但他的母親一直都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責任,她不僅給愛迪生講名人的成功故事,更鼓勵他對身邊的每件事都問“為什麼”,並積極嚐試。而我們的很多父母,常常會因擔心孩子的好奇心過重而惹麻煩,進而阻止孩子的好奇行為。

冉冉是一個聰明又漂亮的好孩子。有一天,她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別人都會誇我漂亮呢?”媽媽告訴她:“那是因為你每天喝一袋牛奶的結果啊,牛奶是最有營養的了,喝了它會讓人健康漂亮。”聽了媽媽的解釋,冉冉立刻把一袋牛奶“嘩”地全都倒進了魚缸裏。媽媽看見了,當場就對冉冉罵開了:“你在幹什麼?那是人喝的東西,怎麼能給魚喝?我剛把魚缸的水換好,這下好了,又得重換,你怎麼這麼討厭啊?”其實,冉冉隻不過是想知道當魚兒喝了牛奶之後,是不是也能長得膚白體健。在她的小腦袋裏裝的是,既然牛奶對人有好處,為什麼魚兒不能喝呢?她要親自驗證一下。冉冉的這種探索行為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但是,卻由於媽媽的嫌麻煩,致使冉冉的探索行動受到了製約。媽媽阻止的後果是,縱使以後冉冉再有什麼大膽新奇的想法,也不敢付諸行動了。

有時候,孩子常常會問父母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鳥兒可以飛上天?”麵對這種幼稚的問題,很多的父母會不屑一顧地回答:“這種問題太簡單了,有什麼好說的?”這種問題對父母來說或許很簡單,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很稀奇的。當父母用敷衍和取笑應對孩子的好奇心時,他們對大自然神奇的景象,就失去了思考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