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心得
人是群居動物,需要別人的肯定和關心,但是得到的前提是付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快樂與人分享會變成雙份的快樂,痛苦與人分享會減半,學會分享真的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藍藍到靜靜家玩耍,靜靜拿出了她最喜歡的泰迪熊,藍藍也帶來了心愛的小皮球。歡樂融洽的氣氛剛持續一會兒,客廳裏忽然傳來了兩人的吵鬧聲,靜靜媽連忙過去了解究竟。
原來,藍藍想玩靜靜的泰迪熊,靜靜不給,還非要藍藍把小皮球給她玩,兩人誰也不讓誰,爭執就這樣發生了。
靜靜媽想了想,決定先不指責孩子的過錯,她對兩人說:“你們想不想和森林裏的小白兔玩遊戲呢?”孩子們的興致馬上被“遊戲”兩個字吸引住了,興奮地說:“願意啊,我們該怎麼玩呢?”靜靜媽說:“小白兔來到了森林裏,獨自一人非常寂寞,想玩玩具了,可是哪裏有玩具呢?”藍藍聽了,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小皮球,說:“我有小皮球,讓我和小白兔一起玩吧!”靜靜也迫不及待地說:“我有泰迪熊,讓我也陪小白兔玩吧!”兩個孩子樂顛顛地拿出自己的玩具,忽然間明白了這才是最快樂的遊戲方式,於是又開心地重新玩耍起來,剛才的不快也就煙消雲散了。
延伸閱讀
讓孩子養成與人分享的好習慣
生活中有很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實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也並不偶然。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獨苗,都是被人捧著護著,屬於他的東西從不需要分給別人,不屬於他的東西也會由父母長輩千方百計為他弄來,久而久之,孩子當然就不會懂得與人分享了。然而,分享不隻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美德。讓孩子擁有這種美德,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孩子大多都已經習慣了獨自占有東西,缺乏與人分享的體驗和機會,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這種心理。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樂於與人分享的好習慣呢?
1.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們覺得分享就是失去。這個時候,父母應該理解孩子這種難以割舍的“痛苦”,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白,和人分享一樣東西並不代表失去這樣東西,而是和人一起使用這件東西。也可以說,這件東西的所有權還在自己的手裏。當孩子明白了之後,可能就會樂於和人分享了。
2.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父母要在平時多對孩子灌輸一些與人分享的好處,或者是在事後多指點,不要急於求成,要讓孩子在安全、快樂等積極體驗的基礎上分享。具體可以通過灌輸互惠、有序等原則,讓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比如“你現在讓別人玩你的玩具了,以後別人也會讓你他的玩具”,“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給別人玩,原來每人隻有一個玩具,現在可以有很多玩具玩了”,等等。
3.給孩子分享的機會
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讓他在與同伴共同活動時共同分享快樂。同時,也要時常在生活中讓孩子有分享的機會,比如,在吃水果的時候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他分配得合理,應及時表揚強化。
4.讓孩子擁有不用分享的“寶貝”
很多孩子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總會有幾樣玩具舍不得和人分享,這些玩具要麼是孩子非常喜歡的,要麼就是對孩子來說具有某種意義的。因此,父母要對這些情況有一個了解,不要強迫孩子把所有的玩具都與人分享,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