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心得
有些父母可能是因為過於疼愛孩子,也有可能是覺得孩子在一旁礙事,因此,他們一般不會讓孩子幫自己做家務。其實,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不僅可掌握一些簡單的家務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有利於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因此,父母應重視利用家務勞動對孩子進行教育。
“我吃完了。”啪,碗一推,孩子就一溜煙兒跑了。
這樣的情形在很多家庭中都會見到,孩子從來都是隻管吃飯,不管吃飯前或吃飯後的事情。
“寧寧,媽媽出差了,爸爸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午飯給你放在冰箱裏,吃的時候用微波爐熱一下,知道嗎?”寧寧的爸爸叮嚀好兒子,就去上班了。
爸爸下班之後,看寧寧在客廳乖乖地看電視,就去廚房準備做飯。到了廚房,爸爸看到水池子裏泡的都是沒有清洗的碗、碟、盤。看到這些,爸爸皺起了眉頭。
吃完飯之後,爸爸對寧寧說:“寧寧,你媽媽這段時間不在家,爸爸的工作也很多,所以需要你幫一些忙。”
“幫忙?幫什麼忙?”寧寧有些納悶。
“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隻是想跟你分工合作。”
“分工合作?”寧寧更不明白了。
“說清楚一點,就是我負責做飯,但是你要負責刷碗。”
這次寧寧明白爸爸的意思了,隻是:“我不會刷碗。”
“一學就會了,刷碗又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我教你,怎麼樣?”
“好吧。”思考了一會兒,寧寧答應了。
當寧寧的媽媽出差回來,寧寧已經刷了半個月的碗了。這半個月中,寧寧打破了三個杯子、兩個碟子,還有一個大碗。不過,那都是一開始打的,到了後來,寧寧越刷越上手,現在已經可以熟練又迅速地把碗刷幹淨了。
延伸閱讀
讓孩子學會做家務
可以說,讓孩子做家事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讓孩子協助父母做家事,可以發展孩子身體和心理上的技能,還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能力及體能。孩子每完成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通過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對家庭有份責任心和歸屬感,更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自主。
在教孩子做家事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並且要不厭其煩。要知道,雖然孩子有時候會熱衷於做家事,但也有可能是越幫越忙,對於這些,父母一定要學會容忍,慢慢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當孩子慢慢上了軌道之後,父母就可以漸漸放手讓其獨立完成了。當然,孩子都是善變的,可能做一會兒就不想要再做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父母使用一些技巧了。
1.給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務
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狀況,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一般來說,三四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報紙、給下班的爸爸媽媽拿拖鞋等簡單的勞動,但重點是讓孩子觀察成人的勞動和勞動成果,如媽媽做的可口的飯菜、爸爸拖的幹淨的地板等,以此來啟發孩子幹家務的欲望。四五歲的孩子可以做一些較為固定的家務,如打掃房間時讓他抹桌椅、吃飯時讓他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識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歲的孩子勞動技能有較大提高,可以讓他們獨立完成一些家務活,如洗碗筷、洗手絹等。在給孩子分配家務時,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些有危險的事,尤其是與電、煤氣、開水等有關的勞動盡量不要讓孩子做,並且在勞動強度和時間上也不宜過量和太久,以免使孩子厭煩或畏懼家務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