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們發現孩子對自己的付出從來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並因此抱怨的時候,是否想過背後的原因?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位媽媽決定準備火鍋招待要來家裏做客的表姐和她的小女兒。表姐長住在國外,這次恰好帶了三歲的女兒回國度假。這位媽媽一番大采購後,就是煩瑣的摘、洗、切。女兒文文在客廳裏看動畫片。快到中午的時候表姐帶著女兒天兒到了。天兒一進門,就和文文打鬧在一處。兩個孩子年齡差不多,很快就玩兒到一起了。但當碗筷擺上了桌,兩個孩子之間的差別就顯出來了。

天兒很快地在桌邊坐好,等著開飯。而文文卻在一邊專心地玩一塊橡皮泥,任媽媽怎麼叫就是不挪窩。吃飯時,天兒吃什麼都香,自己動手,不要大人幫忙。而文文卻要媽媽幫忙拿這個拿那個,鬧騰了半天才吃一點青菜就溜走看電視了。天兒則一直乖乖坐在餐桌邊,吃完飯後還甜甜地說了聲:“謝謝姨媽!”然後跑過來吻了姨媽一下,才去玩。

這位媽媽想到如此一桌普通的飯菜、平常的滋味,卻收到孩子如此隆重的謝意,一下子覺得自己準備飯菜的種種辛苦都消失了,隻剩下被人肯定的快樂。這位媽媽對表姐說:“孩子太客氣了。”表姐卻正色到:“不是客氣,要從小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

這個故事裏有兩位小朋友和兩位媽媽,故事的背後還有兩種不同的教育觀念。這位表姐的女兒天兒不僅僅是懂得感恩,其一係列的行為舉動將外在的禮貌和內在的修養都表現得很好。其實任何品質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雖然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遞進關係,但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交融在一起的。就像故事中的文文一樣,即使媽媽告訴關於感恩的道理,但孩子仍舊是吃飯要媽媽幫忙、挑剔食物等,她即便會對媽媽說“謝謝”,也並非是真實情感的表露。因此,感恩無法獨立存在,要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還需要家長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念,從細節出發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在體驗中真正領會感恩的內涵,並將這種品質移植到心靈深處。

教子處方

讓孩子重新認識“謝謝”的內涵

童年是塑造性格的重要時期,很多情感都將在孩子的心中以印記的形式存留一生。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在童年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同情心。若孩子常懷感恩之心,便會要求自己去回報,進而督促自己勤勉向上、與人為善,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讓孩子學會感恩對其一生的發展很重要。

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去體味或瑣碎或博大的情感,怎樣對生活心存感恩之情呢?

1.培養孩子美好的心境

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陽光和水分,同樣,一種情感也需要某種心境來提供滋養。那美好的心境又從何而來呢?讓孩子親近大自然吧。節假日,經常帶孩子到郊外走走,感受風的聲音、陽光的溫度還有花兒芬芳,它們雖是無形,卻在無形之中為孩子的心靈世界塗抹了幾抹亮色……秋天的時候讓孩子到田野之中欣賞碩果累累的景象,冬日在雪地的奔跑追逐之中驅走嚴寒……當孩子從大自然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斑斕,其心境也就達到了美好的狀態。孩子會開始感恩大自然中的一切,那此時,孩子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感恩呢?

2.讓孩子習慣說“謝謝”

如果媽媽送給了孩子一份生日禮物,爸爸就要提醒孩子說“謝謝”;當孩子成績進步時,告訴孩子對教導自己的老師說“謝謝”;生病後對幫助自己補習功課的同學說“謝謝”……好的習慣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對美好品質的塑造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3.讓孩子知道勞動的辛苦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覺得別人的付出不值得自己表示感謝。比如讓孩子去體驗一下從買菜做飯,到最後收拾飯桌的過程,孩子會懂得媽媽在無數個日月中付出了多少辛勞,懂得向媽媽表達感恩。再比如當孩子走在幹淨的馬路上時,家長可將清潔工人無論嚴寒酷暑,天不亮就要推著清潔車掃地的事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對清潔工人心存感激等。

感恩之情就如同涓涓細流一般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缺失了這樣的感情,等待孩子的是心靈的幹涸。這樣的孩子既不愛人,也不自愛,也根本談不上自立。因此,請家長們給孩子一個感恩的童年吧。

44.太“單純”:一點兒防範意識也沒有

家長傾訴

媽媽去接學校接坤坤回家,到了學校門口怎麼也看不見坤坤。媽媽一下子慌了,因此平常坤坤都是在門口等著自己。

媽媽趕緊到辦公室去找老師說,老師說坤坤和平常一樣放學就離開教室了。

媽媽又跑到教室,也沒看到坤坤,急壞了。

等媽媽又跑到學校門口的時候,發現坤坤像平常一樣在門口等媽媽,心裏的石頭一下子落地了。

“剛才你去哪兒了?可把媽媽急壞了!”媽媽說。

“剛才有位阿姨向我打聽路來著,我看她打聽的地方離這兒不遠,就帶她去了。”坤坤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