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他人是一種善良的舉動,更是愛心的體現。但從上麵的測試中我們卻失望地發現,有那麼多孩子的同情心已經為其他心思所屏蔽了。

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擁有許多其他的美好品質,因為同情心源自於對他人遭遇的一種動容。而一個人也有在打開心靈之窗的前提下,將別人的失意、痛苦融入自己的情愫之中之後,才會產生同情。因此,這樣的人懂得體諒他人,為他人著想。同時這樣的人不會刻意地為別人製造麻煩,並以一顆寬容之心收留他人無意的過失……一句話來說,這樣的人是善良的。

與善良相對的是邪惡,當邪惡的人鑄就了自立的能力,後果是什麼樣的呢?因此,一顆善心就仿佛北鬥星一般讓人即使身處沙漠、荒野也不會迷失自己。

都說兒童的心是最純潔的,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失去了寶貴的同情心?

家長教育觀念的失衡

當下的家長都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他們的著眼於孩子智商、抗壓性等素質的培養,因為這些素質可以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後的就業發展鋪路。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對孩子心靈的塑造,其天生的惻隱之心也因為填充了過於功利性的東西發生了質變。一個對同情毫無概念,即不知同情為何物的孩子自然不會有同情的舉動。

家長的過分驕縱

很多家長的縱容行為使得孩子形成了完全以自我為中的意識,其價值的判斷標準也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觀喜好。有些孩子在公車上看到老人、殘疾人也不主動讓座,就是這種錯誤的價值判斷的作用:我坐著感覺到舒服,我站著就會費力,當然選擇坐著。很多時候當這樣的孩子的思維形成定勢以後,期間的選擇過程也會省略,其態度就會表現出完全的漠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愛心的種子,家長需要精心地嗬護,讓孩子的心靈綻放出愛的花朵,這樣才會由同情的芬芳。擁有同情心的孩子,懂得體諒他人,能將他人的感覺內化為自身的感受,這樣的好美德,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與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人類的情感都是相互,當孩子給予別人同情和幫助,也同樣會贏得別人的回報,這樣不是可以讓一個自立的人擁有更大的力量嗎?

教子處方

自幼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到幼兒園接自己四歲大的兒子回家。幼兒園周圍種了很多漂亮的月季花,有很多顏色美麗的蝴蝶在飛舞。孩子在花壇邊上發現一隻受傷的蝴蝶,拿在手裏很高興地向媽媽炫耀:“媽媽,我捉到一隻蝴蝶!”這時剛好孩子的老師走了過來,老師問孩子:“為什麼要捉蝴蝶呀?”“捉回去玩呀!”孩子的表情十分天真。這時,孩子的母親說道:“可以把蝴蝶夾在書裏當標本,應該十分好看。”

蝴蝶是一種美麗的生物,但生命力十分脆弱。讓蝴蝶自由地起舞,既能傳播花粉,又可成就一道美麗的景象,因此隨意捕捉蝴蝶是不好的行為。故事中的兒子捕捉了受傷的蝴蝶,其母親對孩子的行為也是認可的。但是我們很明顯的能發現:這個孩子捉到受傷的蝴蝶,本身是出於好奇心和興趣,但他的母親卻說要將蝴蝶夾在書裏當標本,顯然是對孩子的一種誤導。在4歲以前,孩子的情感因素已經在心靈的土壤之上開始萌芽。隨著孩子言語調節能力的發展,心理活動有意識的增強,孩子的情感將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但前提是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撲蝴蝶是一件小事,但要從培養孩子同情心的高度來進行教育。因為蝴蝶的生命很脆弱,對其的愛護也是一種同情心的體現。

那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呢?

1.讓孩子學會體諒他人

隻有讓孩子學會體諒他人,了解他人某種境況下的心情,他才會有惻隱之心。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因此,家長應采取正確的教育手段讓孩子學會體諒他人,比如可以讓孩子在家裏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體會盲人的痛苦等。

2.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同情他人

同情心實際上是一種情感的表露,而人類的情感又是在互動中推進的,因此家長應讓孩子多交朋友,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逐步使自身的情感變得健全。同時要告訴孩子當朋友有困難時,要伸出援手。

3.給孩子講有關同情心的故事

在培養孩子同情心的過程中,語言是很重要的。家長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將和同情有關的片段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讓孩子感覺到這樣的語言能帶給人溫暖的感受,進而影響孩子的意識。

4.讓孩子照顧小動物

有調查表明,喜歡的小動物的孩子往往更具有同情心。家長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孩子擁有自己喜歡的寵物,並協助孩子照料寵物,培養他善良的性情。

有些說法認為,同情心是天生的。因為在新生兒的育嬰室裏,隻要有一個寶寶哭,其他小寶寶也會跟著哭。但這並非同情心的體現,而是一種“同理心喚起”,即一種反射性哭泣。因為1歲以前的小孩,認為自己本身與外在環境是一體的,當他感覺到別人在哭,就會跟著一起哭。因此,家長需要從孩子很小開始就有意地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讓這種美好的品質伴隨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