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然後果教育法”的運用。比如當孩子丟掉一件東西後,不要立即給他買一件新的,可以要求孩子幫助家裏幹家務活掙零花錢,積攢起來去買這件東西,或是出一部分錢。讓他們體驗到東西來之不易,他下次就會變得小心了。

另外,有些孩子粗心是因為視覺振動問題、手眼不協調問題等等,造成孩子學習能力障礙,這些問題需要專門的心理訓練來解決。但這種現象是少數,家長在排除此種可能之後就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在實踐中鍛煉自己處理事物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遠離“馬大哈”的稱謂。

28.嫉妒:看不得別人比他做得好

家長傾訴

美術課上,老師教小朋友們畫向日葵。講完課之後老師就叫小朋友們自己畫。

半個小時之後,老師把同學們的畫兒都收了上來。

老師挨著個兒看了一遍後說:“今天畫得最漂亮的是靜靜小朋友!”老師說著把靜靜畫的畫兒貼在了牆上展覽。

大家都鼓掌向靜靜表示祝賀。

一開始元元就顯得十分不高興。放學時,元元趁大家夥不注意,拿著自己的蠟筆在靜靜的畫上劃了幾道。

突然有小朋友發現,便指責元元“搞破壞”。

老師回來一看,有些生氣,便問元元為什麼這麼做。

“我不願意你說靜靜畫得比我好!”元元頂嘴道。

老師沒辦法,隻得通知家長。

專家分析

嫉妒心理會使孩子行為“出格”

科學家經過研究表明,嫉妒屬於人的本性之一,在嬰兒時期,嫉妒就已經在人的心裏產生了。孩子成長的世界是複雜多樣的,在天真的思維帶給孩子無限遐想的同時,也有“嫉妒”心理所起到的負麵作用。

孩子的嫉妒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大約從1歲半到2歲起,他們的嫉妒心理就開始有了明顯而具體的表現。起初,孩子的嫉妒大多與母親有關。如果自己的母親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孩子身上時,孩子就會以攻擊的形式對別的孩子發泄嫉妒。還有就是與事例中的表現類似的,即無法忍受別人對身邊人的認同程度超過自己等。

有些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種行為是嫉妒心理在起作用,而是當成“孩子氣”的任性表現。實則沒有那麼簡單,如果這種情緒沒有得到及時地疏導或糾正,任其發展,孩子的行為難免會“出格”。從事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嫉妒心理作用下的行為往往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

嫉妒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嫉妒是人在交往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待遇等方麵不如別人,進而產生的失落、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現象。然而,這種心理現象亟須關注、疏導——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旦失去控製,任嫉妒心理泛濫,孩子就會形成不良性格。甚至會因嫉妒心理的過度膨脹釀成惡性事件的發生。

另外,需要特別指出,孩子的嫉妒心理與成人的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孩子缺乏控製情緒的能力。成年人有了嫉妒情緒一般不會很直接地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也不會將鬱結的情緒發泄於嫉妒的對象身上,而是盡量地在理智作用下選擇恰當的方式疏導。孩子往往就直率多了,在他們的意識裏尚未形成對情緒的清晰分辨,會直接受情緒支配做出反應。這也是孩子的嫉妒行為之所以具有外露性、破壞性和攻擊性的原因所在。

嫉妒的心理,人皆有之,隻是也要講究一個度。嫉妒心過重的孩子,自我調控的能力相對會差些,因此,這也是不自立在情緒上的體現。

家長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並選擇恰當的方式幫助孩子及時疏導不良的情緒。

教子處方

讓孩子正視差異,努力完善自己

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並非一件易事,因為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結果隻能適得其反。

因此,家長要針對孩子產生嫉妒心理的具體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1.為孩子營造寬鬆愜意的生活環境

有些父母在家裏常常議論成人之間的互相猜疑,互相輕視,或當著孩子麵議論、貶低別人,這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心理。此外,有的家長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他在什麼方麵不如別的孩子,使孩子以為家長喜歡別的小朋友而不愛自己,由不服氣而產生嫉妒。這是由於不恰當的“激勵”措施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因此,家長應努力的為孩子營造一個寬鬆愜意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在和諧的氛圍中維係心理的平衡。家長要激勵孩子進步,應該培養孩子“和自己賽跑”的意識,而不是總拿孩子與別人比較。因此如果選擇後者的話,孩子將自我價值的實現途徑放在外界載體之上,因他人喜而悲,因他人悲而喜,這顯然不是一種正常的心理。

2.讓孩子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有些孩子能力較強,但在某些方麵不如別人。一般而言,在各方麵都比較“弱”的孩子往往比較“安分”,可以說是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弱者”身份,即使得不到表揚和沒有表現的機會都無所謂;但能力較強的孩子則認為自己理應得到重視和關注,一旦心願沒有被契合,便會對別的有能力的孩子產生嫉妒。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