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讓孩子成為“愛心天使”,有教養的孩子會助人(1)(3 / 3)

3.道德教育也需要藝術

當你的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比如你的女兒用你價格不菲的口紅在牆上亂塗亂畫;你的兒子“一不留神”把他同學抽屜裏的變形金剛玩具帶回了家,都會讓你感到很失望。

其實大可不必,這時候反而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機會。關鍵在於:不要隻限於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你還需要幫助他理解為什麼他們做錯了。比如說,你上學前班的女兒說她的同學穿的裙子難看而把同學弄哭了,你要告訴她,“是因為你這麼說她才哭的,我們不應該對別人說刻薄的話,那很不友好。”

應該說,美德是心靈的健康劑,它讓人有一顆平常心,有一顆愛心。擁有了美德,我們便不會與人爭名奪利,憑空與人起紛爭,便不會為一絲小利而煩惱。美德本身就是報酬,它能給人們帶來最高尚而真實的快樂,在美德的磨刀石上,我們愛心的刀刃會更加鋒利。

細節38:有同情心的孩子更有人情味

楊琪很注重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兒子的同情心,她回憶說,“記得我家孔林6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帶他出去玩耍的時候,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小鴿子,那隻小鴿子的翅膀上沾滿了血,瑟瑟地抖動著身體,蜷縮在那兒。宇軒看到之後,走上前去,捧起小鴿子來,小心的愛撫著。我對他說:“這隻小鴿子受傷了,媽媽和你一起把它救過來,好不好?”孔林對我說:“媽媽,我正要跟您請求讓您和我一起救它呢,這隻小鴿子真可憐呀,不知道是哪個可惡的壞蛋,把它傷成這個樣子,媽媽,我們一定要救活它。”

後來,楊琪和兒子孔林一起努力,終於救活了這隻小鴿子,讓它重回了藍天,還專門為小鴿子舉行了一個簡單的放飛儀式。

故事中,楊琪用切實的言行引導著兒子釋放出自己的同情心,相信在她的培養下,孔林會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實際上,同情心是我們人世間最可貴的感情之一,是人類社會得以維持和發展的情感因素。不可否認,在現今社會,由於社會環境、教育體製,也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養尊處優,習慣了唯我獨尊,往往缺乏應有的同情心。

應該說,孩子缺乏同情心,是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所麵臨的嚴重問題。但是仍然有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認為,現在就一個孩子,一切由著他吧,隻要他覺得幸福我們就知足了。豈不知,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了愛那將會是什麼樣子呀?夫妻如同陌路,親人形同外人,到那時人生將會是何等的淒慘。

然而,同情心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對孩子們來說,同情心的培養也要從小開始,對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尤為重要。

其實,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積累各種情感,由於孩子們富於想象,他們對周圍的一切,甚至連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都會表示同情,家長要適當的借助各種機會,幫助孩子們學會去關心別人,去同情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或者動物,讓孩子們在付出愛情幫助別人的同時,明白人們互相幫助的感情,明白付出的意義。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曾經說過,“我不想把兒子培養成學識很高卻冷漠無情的人,因為一個人一旦失去感情,就會變成一台冷冰冰的機器,無論他有多高的才華,也隻不過是充當機器的一塊零件而已。不僅是人,連動物都是有感情的。”

卡爾·威特的兒子小卡爾三歲時,有一次家裏來了好多人,他們和卡爾海闊天空地談論著。

這時,卡爾家養的一條小狗跑了進來,小卡爾像其他孩子一樣,一把抓住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邊。卡爾看到後,立刻伸手揪住了他的頭發,臉色非常難看,抓住就不放了,小卡爾吃了一驚,趕緊放下抓著的狗尾巴。與此同時,卡爾也放下了小卡爾的頭發。

卡爾·威特問兒子:“你喜歡被人抓住頭發嗎?”

小卡爾紅著臉說:“不喜歡。”

“如果是這樣,那麼對狗也應當這樣。”說完卡爾·威特就讓兒子到外麵去了。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同情心和愛心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沒有同情心沒有愛心的孩子注定是孤獨的,因為他對別人吝惜付出,也就得不到別人的關心與幫助,他的生活必將索然無味,最終甚至落得被社會拋棄的結局。

那麼,父母又該具體通過什麼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呢?

1.鼓勵孩子關愛別的小朋友

父母大多會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看到周圍有小朋友哭,也會跟著哭。這是因為,1~2歲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我”概念,對自身感覺和他人的感覺不能區分出來。其實,他們跟著別人哭,是一種同情心理的體現。這時候,父母不要責備孩子,而應該給予安撫。

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多與同齡人接觸,鼓勵孩子多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當孩子幫助其他人後,父母要及時表揚,讓孩子感受到助人為樂的美好。

2.培養孩子對物體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