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讓孩子成為“愛心天使”,有教養的孩子會助人(1)(1 / 3)

愛,是在他人困難時伸出的援手;愛,是在心底喚起的良知與感情。一個不懂愛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內心裏的感情也將是一片空白。因此,父母們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讓孩子的個性品質得到全麵的發展,使之有一個更加光明、輝煌的未來!

細節36:重視孩子的“善良教育”

有一次,約翰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時候,拿了一個名叫露絲亞的一塊糖果。約翰的這一舉動被別人發現了,可是他卻竭力否定,說自己沒拿。

約翰的父親知道這件事後,立刻嚴厲地訓斥了他:“約翰,你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嗎?你的行為是罪惡的偷竊行為。”

但年幼的約翰卻認識不到這種行為的惡劣,他為自己辯解說:“不就是一塊糖嗎,怎麼能算得上是偷竊呢?”

老約翰雖然很是焦慮,但還是壓著火氣,溫和地對兒子說:“你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書,難道連這個淺顯的道理都不明白嗎?私自拿取別人的東西,就是一種盜竊行為。對於偷盜的可恥本性而言,偷拿別人一塊糖果和盜竊一袋黃金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老約翰認為,由於年幼的孩子沒有形成對周圍事物的判斷力,不能夠正確認識某些行為的本質,比如偷竊。在這種時候,做父母的很有必要讓孩子弄清楚事物的實質是非。

聽了父親的話,約翰似乎明白了很多,他知道自己這種行為屬於偷竊後,羞得滿臉通紅,立即去向露絲亞道歉,並從自己的零食櫃裏拿了一包糖果送給她。

在父親的及時教育下,約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讓他懂得要做一個誠實的、品行端正的孩子,絕不要隨隨便便拿別人的東西。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像老約翰這樣給孩子灌輸善良、誠實等優良品質的教育。相反,我們常常聽一些父母給孩子進行一些“特殊”教育,比如,有的父母會給孩子灌輸“除了父母,不要相信任何人,社會上爾虞我詐,你一定要小心提防”,或者“別人打你,你一定要馬上還手,隻能我們欺負別人,不能讓別人欺負我們”等等。

或許這些父母會辯解:我們是教孩子保護自己,以防上當受騙,難道有什麼錯嗎?

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這其中的尺度父母們需要把握好。試想,如果在父母本身帶有偏頗觀念,然後將這種觀念引導孩子的話,那麼,將在孩子心中埋下什麼樣的種子?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正直、誠實、博愛、寬容的孩子,那這樣的教育豈不和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嗎?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變得缺乏道德意識,冷漠自私,是與他們所受的教育分不開的。隻要我們稍微細心一下就會發現:

在孩子1歲的時候,當他聽到別的小朋友哭,他也莫名其妙地跟著哭,這說明他已經對別人的情感有所感知;

在孩子兩歲的時候,當聽到別人哭,他會跌跌撞撞地走過去,用含混不清的語言安慰別人,撫摸別人。這說明,他已經能很清晰地分辨自己和別人的傷痛,並且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減輕別人的痛苦;

當孩子長到5歲左右,當發現小夥伴不高興的時候,他知道怎麼去安慰別人,什麼時候不該說話,而是安安靜靜地坐在小夥伴的身旁。這說明孩子已經知道什麼時候該勸導別人,什麼時候該讓小夥伴自己想想……

通過孩子不同階段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在他們每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善良天性。如果我們能夠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灌輸正確的教育方法,那麼他的善良天性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孩子也就成為一個善良,富有同情心、有責任心的人。

1.教孩子保護花草和小動物

兒童心理專家通過研究發現,那些對小動物和花草產生愛憐之情的孩子,往往感情豐富、細膩,心地善良;相反,那些對小動物不屑一顧,對花草毫無感情的孩子,往往對人也比較冷淡。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善良之心,父母不妨通過讓孩子愛護花草樹木和小動物來給予正確的引導。

2.讓孩子在充滿親切、友愛的環境裏成長

什麼樣的環境長什麼樣的孩子。如果在家庭中,父母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都能友好相處,互相關心,互相照顧,讓家庭充滿友好、善意和溫暖,那麼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善良、友好的品質。

3.教誨孩子懂得變得善良的方法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見縫插針、見機行事地給孩子解釋一下人們都喜歡善良的人。同時,還要盡量給孩子介紹一些友好待人和表達善意的簡單行為方式和語言習慣。比如,鄰居王奶奶生病了,自己要表示關心和問候,並祝願她早日康複;或者好朋友的媽媽不在家,就讓他來自己家裏吃完飯等等。

4.對孩子“善意”舉動要給予讚揚

孩子在做了一件事後如果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那麼他還會興致勃勃地繼續這麼做。因此,當孩子表現出類似善意的語言和行為時,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誇獎他是一個考慮周全、喜歡幫助別人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