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心病之所:透視孩子的異常心理(2 / 3)

反 社 會型人格障礙與爆發型人格障礙有些相像,但有明顯區別。爆發型人格障礙雖然行為衝動,但衝動過去後,常常後悔不已,且具有陣發性特點,平時在社會交往中可有相當良好的人際關係。反 社 會型人格障礙的衝動行為則表現為想幹什麼便幹什麼,事後毫不後悔,沒有內疚感和自責感,令人不可理喻;在人際交往中隻能與人維持一種膚淺的短暫的友誼關係。

“瀟瀟的表現就是這樣。”交流至此,瀟瀟的父母異口同聲,轉而又問,“這種人格障礙是怎麼形成的呢?”

關於反 社 會型人格障礙的原因,一般認為不外先天的生物學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就先天生物學因素說還沒有定論,就後天環境因素說,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或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 社 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包括兩種含義:其一,父母對孩子冷淡,情感疏遠,這就使孩子不可能發展人際之間的溫順和親密無間的關係。隨後孩子雖然形式上學到了社會生活的某些要求,但理解他人以及分擔他人心情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其二,是指成人的行為或成人對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成人喜惡賞罰無定,使孩子無所適從,自我同一性發展就會出現障礙。對引誘缺乏抵抗力,對過錯缺乏愧疚感,行為的衝動性和意願無法自控,都是成人對孩子要求不一致或成人自己缺乏行為準則和自製能力等惡劣榜樣造成的。

“看來,我和孩子爸爸一個軟一個硬就是對孩子要求的不一致了。”聽我介紹至此,瀟瀟的媽媽有所領悟,回憶起了瀟瀟的童年,“還有,從小我們對孩子關心也不夠。瀟瀟自幼是姥姥帶大的,整個隨她姥姥的脾氣。姥姥本來就是個愛著急發火的人。再加上當時瀟瀟的小舅不幸去世,姥姥受了刺激,說哭就哭,說鬧就鬧,很不正常。姥姥把瀟瀟當成了精神寄托,什麼也不讓我們照料,非要讓孩子白天黑夜不離身。姥姥對瀟瀟溺愛簡直沒法說了,弄得孩子非常任性,脾氣很大,經常無理取鬧。到了我們要管教的時候,姥姥又哭又鬧。我們隻能退讓,還要央求老人……看來,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人格呀。”

“說的對。”我對瀟瀟母親的領悟表示肯定,“童年是人格奠基的時候。一個人的人格特征幾乎都能尋覓到童年生活的印跡。瀟瀟童年的生活環境也是一種家庭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姥姥行為無常的榜樣作用,父母長期不能照料孩子給孩子的冷漠之感,父母與姥姥對孩子的要求不一,父母對姥姥的一味退讓,父母對孩子的無可奈何,這一切深深地形成了瀟瀟童年的心靈印跡,奠定了她的人格基礎。瀟瀟離開了姥姥,已經到了該進行行為規範‘補課’的時候了,可父母延續了委曲求全的退讓政策,這對孩子等於一種鼓勵。青春期的躁動,高考的壓力,又成了心理誘因,使瀟瀟的反 社 會型人格障礙經常強烈地表現出來,引發了一次次家庭戰爭。”

“您說的太對了。”瀟瀟的父母又一次異口同聲,“現在還有什麼辦法嗎?”。

“雖然瀟瀟挑起的戰爭很激烈,但隻陷於家庭,隻對父母妄為,說明瀟瀟的反 社 會型人格障礙不是很重,隻要積極進行補救,是可以得到改善的。”我肯定地說。

隨後我們就具體對策達成了共識。

首先是認知調整。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談,促使孩子認識自己的行為對社會和他人的危害和對自己的不利,提高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責任,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增強自控能力。

其次是規範訓練。幫助孩子掌握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應該掌握的行為規則和方式,懂得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要扮演一定社會角色,都要按照社會對該角色的規範要求表現其行為。比如,作為子女必須尊重父母,不能張口“你閉嘴”,打爹罵娘更是不能允許的。否則,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時候這種反 社 會人格障礙甚至需要強製性的訓練和矯正。

最後是適當獎懲。孩子出現反 社 會行為時,必要時給予如關禁閉等強製性的懲罰。懲罰多次,孩子一產生反 社 會行為的衝動,就有一種痛苦的體驗,從而抑製其反 社 會的行為。這在心理治療上屬於厭惡療法。同時,對孩子規範的行為給予鼓勵。

“這麼說,我過去對孩子太軟弱了,太妥協退讓了。”瀟瀟的母親到底是一位知識女性,又有了新的領悟,“就說孩子把他爸爸的手腕拉傷,我當媽媽的就應該嚴肅指出她的錯誤,教他向爸爸認錯。可是過去我一直沒敢。”

“對,很高興當媽媽的能夠這樣想。”我肯定地說,“就是這樣,對孩子,錯了,你必須認錯,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與她論情,論理,直至論法。絕不能讓孩子要挾父母。一味軟弱退讓委曲求全,隻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不幸。教育孩子,有時候狠狠心是更深地愛護。”

瀟瀟的父母的身軀挺直了許多,瀟瀟媽媽說:“今後要理直氣壯地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本該理直氣壯。”我笑了,“不過,避其鋒芒,盡量不以家庭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也是需要講究的策略。”

總咬指甲的男孩怎麼辦

下麵這位家長的來信提出的問題,可能正是不少家長朋友關注的問題。

馬老師,去年,我們聽過您的一次家庭教育與兒童心理的講座。今天寫信專門像您請教一個問題。我的兒子今年13歲。他有個咬指甲的毛病,從小學三年級至今沒改。當初我想孩子還小,長大了毛病會慢慢改掉。可是到現在已經是個初中生了,還是沒有改變。我擔心這個壞習慣會給他今後的人生帶來不良影響。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怎樣能夠幫他改掉這個壞習慣?我知道您對心理學很有研究,如果能幫幫我,我將非常感謝。

讀罷來信,我目睹過的一些學生咬禿指甲的情景浮現在眼前,我理解身為孩子父母的心情。於是,我當即回信如下:

讀過您的來信,感到需要討論的有三個問題。

一是咬指甲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心理學角度看咬指甲是神經性習慣,屬於習慣性 行 為。神經性習慣就是那些重複性 行 為,包括撚弄頭發,敲鉛筆,叼鋼筆或鉛筆,彈響指,吸吮拇指,重複性地擺弄一張紙片或類似的小東西,弄響口袋裏的錢幣,折疊或撕紙等。咬指甲是神經性習慣的一種常見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神經性習慣主要是雙手的動作,也有一些是嘴部的動作,如咬嘴唇或磨牙。既然是習慣性 行 為,就是反複強化的結果。它們大多出現在個體體驗到精神緊張時,而後無意間的重複就形成了一種鞏固的神經聯係。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就下意識地出現這種行為。至於導致孩子精神緊張的原因可能很多,如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少同齡夥伴,適應困難,等等。三年級是一個轉折期,容易出現適應困難,從而造成精神的緊張焦慮。這也許是你們孩子所以從三年級開始咬指甲行為的原因。

二是對咬指甲應該怎麼看?

神經性習慣對個體不具有什麼明顯的社會功能。很多神經性習慣對個體來說不引起任何問題,除非這種習慣行為過頻或過強。例如偶爾咬咬鋼筆不算什麼問題。相反,它們可以減少個體體驗到的精神緊張。在個別情況中,神經性習慣可能有自我刺激作用。同樣,偶爾咬指甲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會成為問題。所以,一般不用擔心會給孩子今後的人生帶來不良影響。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常常就是開始大人的過分注意,而強化了這種行為。把它看得平淡一些反倒有助於消除。

三是怎樣消除咬指甲這種神經性習慣?

當然,如果這種行為過頻了,甚至把指甲咬流血或受傷就成問題了。當神經性習慣過頻過強時,就需要幫助孩子消除這種行為習慣。專家發現,用習慣扭轉法治療神經性習慣,包括咬指甲、揪頭發、吸吮拇指,還有一些嘴部的不良習慣如咬唇和磨牙,是最管用的一個方法。習慣扭轉療法的步驟大致是:①教給患者分辯識別習慣性 行 為出現的情況,如將要出現的時間;②教給患者掌握在習慣性 行 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③讓患者想象用對抗反應控製習慣性 行 為時的情景;④督促患者無論什麼時候習慣性 行 為出現或將要出現都要運用對抗反應。⑤患者身邊的重要角色如家長,給予必要的督促,當患者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再出現習慣性 行 為時,一定及時給予表揚,這叫做社會支持。

對抗反應應該是一種容易做而且與神經性習慣不相容的自然行為。例如,對已經上學的咬指甲的孩子來說,對抗反應就應該是用手握緊鉛筆l~3分鍾或攥緊拳頭l~3分鍾。因為握鉛筆不論在教室裏還是在家裏學習時都是一種自然的行為,對抗反應不會引人注意。讓孩子先學習辨認每一次開始咬指甲的時間和情境。一旦察覺到這種咬指甲的行為,例如,當手指接觸到牙齒時,當手正向嘴移動時,就應立即中止行為並握緊鉛筆。如果孩子當時沒有鉛筆或鋼筆可握,對咬指甲的對抗反應就應該用拳頭,用另一隻手握住它l~3分鍾或把手放在口袋裏l~3分鍾。對孩子使用習慣扭轉法時,家長應給予具體指導。特別是既要督促孩子堅持不懈以對抗反應來抑製習慣性 行 為 ,更要及時肯定讚許孩子運用對抗反應的成功。及時的鼓勵和強化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習慣扭轉療法有效呢?這源於對抗反應的兩種功能。對抗反應的第一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替代物。它提供一種替代性 行 為,以取代習慣性 行 為,從而限製習慣性 行 為。對抗反應的第二種功能在於它是一種懲罰物。對抗性反應對於習慣性 行 為是一種懲罰,因為它是一種不情願的活動。就是這種雙重的功能使對抗反應抑製以至消除了習慣性 行 為。

此外,還有一些其它方法。如厭惡療法。可以在手指上塗上一些異味的東西或纏上紗布,使之在咬手指時產生一種厭惡感,從而減少或消除這種精神性習慣。再如灌滿療法。規定孩子在一定時間裏反複地咬手指,向完成任務一樣有次數時間上的定額,這常常會使人感到不舒服不愉快,從而抑製或消除神經性習慣。因為咬指甲一旦成為神經性習慣,每次咬指甲的行為發生都會讓人得到一種滿足感,從而強化了這一行為。而厭惡療法和灌滿療法都是排除了可能得到的滿足感這種強化。沒有了強化,這種行為也就逐漸減弱以致消除。不過,據實踐看還是前麵的習慣扭轉療法效果最好。總之,把一種方法堅持做到位是最好的。

好了,相信你們親子合作,孩子的咬指甲行為很快就會找不到蹤影了。

因病休學的女孩為什麼

一位父親帶著女兒風塵仆仆,從老遠來找到我:“可找到您了,都說您對心理學很有研究,您快救救這孩子,也不知她得了什麼心病,我真怕把孩子耽誤嘍……”

滿臉烏雲的女孩地講述了她那沉重的故事:

我學習特別刻苦。可是初二的一次考試,我由第2名退到第13名。我受不了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隻是哭。幾天下來象大病一場。勉強可以上學了,我也晚上睡不好,感到身子特別沉,沒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學習,記不住東西,總胡思亂想。成績越來越差,到中考前一個月堅持不了了,隻好休學。暑假後我重讀初三。可我還是沒精力,精神不能集中,聽不進課,常常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晚上雖很晚才睡,就是學不進去,總是想事。我特別想學習,特別想上重點高中。可是,我感覺自己不行了,完了。我非常痛苦,有時候我真不想活了……

“馬老師非常理解你——你說你老想事,都想些什麼,怎樣想?”我說。

她告訴我:“就是常想過去在前一二名的事,考試失敗的事,休學的事,插班的事,不能和別人比的事,老師和同學會瞧不起的事,有時候老師的一句話我就沒完沒了地想。那次老師說‘別讓老師失望’,我就想,老師為什麼說這句話?什麼意思?什麼叫‘別讓老師失望’?就這樣經常想啊想的,控製不住自己……”

我和她的父親溝通了情況。她父親補充說,孩子膽小,做什麼事都特別謹慎,有些自卑,從小就不愛和別人打交道,不出家門,不愛說,不愛笑,隻知道紮在自己的小屋學習,真使勁念書。沒想得了這樣的病,吃了不少藥也不管事。一個省心的孩子怎麼得了這樣的心病?

從心理衛生的角度看,“省心”的孩子的確容易患的“不省心”的心病。女孩的心病有兩個:主要的是抑鬱性神經症,還伴有強迫性神經症。

抑鬱性神經症是一種以持久的抑鬱心境為主並伴有焦慮、空虛、沮喪、憂傷、苦悶、失眠和軀體不適感的一種神經症。症狀主要是:對生活和活動的興趣明顯減退乃至喪失;心情壓抑,憂傷苦悶,悲觀消極,喪失希望,對學習缺乏熱情,無所企求,缺乏動力,身心疲憊;自卑,自責,自我貶低,自我評價下降;感到生活失去意義,願意長睡不醒;常將自己的抑鬱心情歸咎於他人或外部環境,對外屆和人際關係失去興趣,不願主動與人交往;自認病情嚴重,希望治好。總起來說是:沒有興趣,沒有希望,沒有辦法,沒有精力,沒有意義,沒有用處。同時還會引起疲勞、頭痛、耳鳴、心悸、胸悶,腹脹、便秘、失眠、多夢、食欲減退、注意力分散、記憶力衰退等軀體症狀。病因大致有三:一是社會心理因素。生活中的重大挫折、緊張事件都可能帶來精神創傷,得不到及時的調節就會誘發此病。二是個人心理因素。有情緒低落,寡言少語,內向孤獨,自卑拘謹等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患此病。三是軀體因素。如意外傷害、軀體疾病、身體疲憊等也可能誘發此病。

強迫性神經症是指以強迫症狀為中心的一種神經症。所謂強迫症狀是指患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能克製的觀念、情緒、意向和行為的存在,似乎誰在強迫自己這樣想或做。雖然患者認識到這些觀念、意向或行為是毫無意義的,但又難以自我控製,從而導致嚴重的內心衝突並伴有強烈的焦慮和恐懼。病因與抑鬱性神經症相仿。這個女孩的強迫症狀主要是強迫觀念。

該給女孩哪些幫助呢?

認知調節需先行。我說,天上隻有一個太陽,地上隻有一座珠峰,群星也一樣閃光,群山也一樣向上,對自己應有平常心,隻要努力了就是成功,對學習不要讓“尖子生”的觀念拴住自己,放鬆心情才能學好。我和父女倆條分縷析,講了好多好多。在女孩稍稍舒展了眉頭後,我給女孩的老師寫了一封信,以便家長和老師合作。

然後,我介紹了幾個抑鬱性神經症的調節方法:

一是傾訴療法。學會把心中的憂愁、煩惱、痛苦、悲哀等消極情緒向親朋好友傾吐出來,以至該哭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不要總是強加抑製。二是日記療法。日記有兩種寫法:一種是主觀性的,有消極情緒時,在日記中自我傾訴,然後對消極觀念進行剖析,找出其中的謬誤;一種是客觀性的,不寫自己的感受,不提“我”字,盡可能地記錄外界的現實生活,這樣逐漸會看到生活中的陽光,心中也就會灑進陽光。三是暗示療法。比如可以這樣自我暗示:我知道了挫折困難並不可怕,我有毅力戰勝困難和挫折。我開始學會凡事都要往積極方麵想,我的心情不再壓抑和抑鬱了,我的心情愉快起來了,我的症狀正在消失……四是交友療法。人際交往是驅散心中烏雲的良方。在和夥伴的交往中最容易化解心中的抑鬱情緒,心情就會開朗起來。五是目標療法。挫折感往往是自我目標過高所至。把目標調整到一個適當的水平,不要太高太嚴。目標調低了,就容易獲得成功,成功感容易使心中多一些歡樂。

隨後我又介紹了兩個調節強迫性神經症的方法:

一是橡皮圈致痛法。當出現強迫觀念時立即拉彈預先套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使之產生疼痛刺激,以抑製和消除強迫觀念。做法是:①每當出現強迫觀念時,就開始拉彈橡皮圈;②拉彈橡皮圈必須用力,以引起一定的疼痛感為宜;③拉彈橡皮圈時必須集中注意力計數,直到強迫觀念消失為止;④拉彈橡皮圈開始可能時間長,次數多,日後會逐漸減少;⑤記下拉彈次數,以便和日後的效果加以比較。二是深入思考法。不要怕強迫觀念的出現,大膽地麵對它,有意識地深入思考,盡力去想,強迫觀念消失了也再想一段時間,就是說,不願想了也要命令自己堅持想下去,使勁想下去。

聽到這裏女孩會意地笑了。我提醒她這些方法要用就用到家。隻要堅定信心,堅持訓練,就能重新看到生活的陽光。

當我們告別的時候,父女倆的臉上都有了一縷陽光。

養成偷錢習慣的女孩

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如約走進心理谘詢室,落座後我知道女孩叫瀟瀟。瀟瀟人如其名,小巧的人透著智慧瀟灑,13歲,開學後就是一名中學生了。按照需要,我和女孩的母親首先溝通。女孩母親帶著眼淚講述了瀟瀟的故事。

瀟瀟從小好玩,夥伴的玩具她經常帶回家,等人家急切地尋找的時候她才想起來還給人家。對此媽媽沒有在意。後來瀟瀟上了幼兒園,一天帶回家一條枕巾,老師反應給家裏,媽媽知道了也沒太在意。到了小學,同學們的橡皮鉛筆等也經常跑到瀟瀟的書包裏,媽媽還是沒有怎麼在意。

轉眼,瀟瀟9歲了,已經是三年級學生了。由於同學們和瀟瀟爸爸閑聊,家裏才注意到她常常買很多很多的東西,同樣的玩具會買來一大堆,同樣的練習本會買來一大摞。直到此時,家裏才發現了瀟瀟偷錢,先是家裏的,後是親戚的。此時,媽媽也弄不清到底哪一次是第一次了。媽媽隻是回想起來,有一年春節大人們相互給孩子壓歲錢,媽媽給人家小孩的壓歲錢又被瀟瀟騙了回來。為此,瀟瀟得到的是媽媽的痛打,一次次的痛打。可是媽媽工作忙,痛打之後還是常常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裏,顧不上其它的措施。

單是痛打,並沒有讓瀟瀟不再伸手。一次,姑姑的錢包裏的少了50元錢,證實是瀟瀟幹得。一次,瀟瀟把姥爺的衣服整個偷走,扔掉了衣服,留下了兜裏的80多元錢。一次,爺爺住院的時候,瀟瀟竟然趁著給爺爺蓋被子的時候偷走了爺爺兜裏的300元錢……

這時候瀟瀟11歲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罵,孩子瀟瀟沒有了反應,打,瀟瀟已不再流淚。媽媽隻好哭著央求瀟瀟。孩子每次都表示決心改正,可是不過多久又舊病複發。媽媽沒有辦法了。孩子這樣了,媽媽還活個什麼勁?媽媽真的“吃藥”了。幸好發現及時!

可是,瀟瀟還是伸手,拿別人的東西,拿別人的錢。最近,姨母家衣櫃裏的800元錢,不翼而飛了。等到證實錢是“飛”到了瀟瀟手上的時候,錢已經花掉了300多了……

“孩子怎麼變成這樣了呀!”瀟瀟的媽媽訴說到這裏的時候,再也擋不住眼淚了。

有些“偷”難說僅僅是道德品質問題。瀟瀟這種屢教不改的情況就屬於病理性偷竊,也可以叫“偷竊癖”。這是在某種誘因的作用下,逐漸在大腦形成穩固的動力定型,即形成穩固的神經聯係的結果。但是,偷竊曆來被人們認為是道德品質惡劣,是最丟麵子的醜事。我深深地理解瀟瀟母親的心情。可我知道孩子的毛病必有原因,而且必定有家庭方麵的原因,甚至媽媽自身的原因。當然,這需要通過溝通讓瀟瀟母親自己領悟。於是,我請瀟瀟母親圍繞瀟瀟的成長講講有關的家庭生活。

瀟瀟的父母都有一份較好的工作,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從小,瀟瀟要啥有啥,吃的,穿的,都是高檔的,花錢隨便。和爸爸要兩塊錢,爸爸一準大方地給10塊。春節,瀟瀟手上到底有多少壓歲錢,媽媽沒問過,隻知道最少也要1000多元。直到後來發現了偷錢的毛病,才由家裏來保管壓歲錢。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瀟瀟手上樣樣不缺,瀟瀟手上還長期有錢,她為什麼還要偷?

瀟瀟母親顯然開始了思考。我請她評價一下自己在花錢方麵是怎樣一個人。

瀟瀟母親笑了:說起我自己,最大的特點就是愛花錢,沒遮沒攔地花錢,無所顧忌地花錢,特別愛上街購物,見什麼買什麼,有時候就像瘋了似的。同事們都知道我這個毛病,都管我叫“花錢大王”……說到這裏瀟瀟母親的笑有點難為情了:這對孩子有影響嗎?

肯定有影響,而且是很大的影響。現在,瀟瀟形成偷竊癖的心理軌跡已經清楚:家庭環境沒有給瀟瀟一個恰當的金錢的啟蒙教育,讓瀟瀟形成了亂花錢的觀念。媽媽這位花錢大王成了瀟瀟最好的“榜樣”,進一步形成了亂花錢的毛病。孩子到底是孩子,她沒有媽媽那麼多的錢。怎樣滿足自己花錢的欲望?偷,自然是唯一的辦法。於是就從家裏偷到家外。對此父母根本沒有給予起碼的關注,根本就弄不清瀟瀟第一次是什麼時候了。於是,孩子的行為方式得到了多次的自我強化。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成了習慣。此時,媽媽還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隻是采取了簡單的打罵央求,而後沒有任何實際的矯正措施。於是,孩子形成了難以控製的病理性的偷竊癖。可以說正是媽媽這位“花錢大王”感染熏陶女兒成了“偷錢女孩”。

錢可以造福,也可以至禍。孩子手上錢多了,隻能至禍。毛病在孩子身上,病根在父母身上。瀟瀟的實例再一次證實這一點。當我對此做了解說之後,瀟瀟母親的笑容化成了追悔的沉痛。“瀟瀟的毛病還能改嗎?怎樣才能讓瀟瀟改好呢?”瀟瀟母親無助地望著我,說出她最關心的問題。

我們就瀟瀟的行為矯正進行了較多的溝通,歸納起來,一是不要再簡單地打罵,必須要珍視孩子的自尊,再說,瀟瀟就要進入第二反抗期,打會惹出麻煩。二是讓孩子看到希望。就整體說要強化孩子其它方麵的優點,就偷錢這一點說要強化孩子沒有偷時候的表現,給予正麵的肯定的評價。三是創造一種環境,從客觀上杜絕孩子拿到錢的機會。四是媽媽不再當“花錢大王”,給孩子作一個好榜樣。這一切的核心是激發瀟瀟自救的信念和行動,滿懷希望地相信瀟瀟還會成為一個好孩子。瀟瀟母親看到了希望,臉上又有了笑容。

和瀟瀟的直接溝通是非常必要的。我告訴瀟瀟:“你是心理上出了點毛病。其實,馬老師知道你有很多優點,比如學習好,自己考入了重點中學,你還當過班幹部,工作挺積極,而且長得也滿漂亮啊!隻要努力改正就是好女孩。”瀟瀟幾乎驚疑地望著我,又使勁地點點頭。而後瀟瀟訴說了她每次都下決心要改,可是有時又控製不了自己的痛苦。

“那就是說你有時候還是控製住了自己!”我幾乎是驚喜地問。

“我記得有過那麼兩三回,看到了別人的錢心裏想去偷,最後管住了自己……”

“那麼,從今天開始記日記,如果你這一天沒有想沒有做那樣的事,那麼就記下這成功的經曆和感受,如果哪天動了心思但又控製住了自己,就更是成功,更值得記下來。”我順勢說出了我的建議,“我們把這叫做成功日記。以後給馬老師看看成功日記好嗎?”

瀟瀟深深地點頭。

“馬老師知道你很想改好,那麼你想想可以做到手上不再要多餘的錢嗎?”

瀟瀟想了想,又點點頭:“回去我就把我手裏的30多元錢給媽媽!”

孩子極少固守錯誤,都有向善向上之心,都想作好孩子。瀟瀟的心就是這樣。我讓瀟瀟把這兩點辦法寫在本子上好堅持去做。當我把她記錄中的“偷”字改成“拿”字的時候,瀟瀟定定地看住我,神情和我一樣地莊重。我知道瀟瀟內心的波瀾在湧動。“馬老師,您等著,開學了,到了新學校,我一定要當一個好學生!”瀟瀟再見的時候激動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