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萬物複蘇的季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季節。唐代詩人李紳曾經寫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對於農民來,這春的播種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全家老的肚子,沒有人敢不重視。
分散到各個山頭、村莊的八路軍戰士,在訓練之餘也投入了農耕之中。
我們堅持的,就是敵人反對的。
鬼子也知道農耕對於八路軍的重要,所以越到這個時候,他們越是瘋狂的發起掃蕩。
山間村,三排長吳仲良帶著十幾個剛成為八路軍戰士的民兵,一麵警戒敵人,一麵參加田間勞動。
忽然,山上的一棵樹接連搖動三下,那是瞭望的民兵發出的信號,告訴大家,敵人來了。
“鄉親們,鬼子來了,快躲到地道裏。”
吳仲良立即指揮田間的群眾轉移。
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挖好了地道,相互之間都打通了,在離村很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出口,足夠躲過鬼子的掃蕩了。
確保無後顧之憂後,他帶領戰士上山,隱沒在一片樹叢中。
掃蕩的敵人以皇協軍居多,鬼子隻有二三十個,共同組成了一個百多人的掃蕩大隊。
他們在溝口附近停了下來,一個騎馬的軍官用望遠鏡向山上觀察,顯然是怕中了埋伏。
吳仲良看得真切,“啪”地一槍,把他打下了馬,其他戰士也瞄準目標開了槍。刹那間槍聲大作,倒下了五六個敵人。
可是敵人哪能吃這種虧,伴隨著鬼子軍官進攻的嘶吼聲,敵人像發瘋了一樣,仗著兵多槍多,吆喝著朝槍聲響起的地方撲過來。
可是,山坡哪有那麼好爬,費了半力氣,還被一顆埋在山間的地雷炸飛了兩個日本兵,但是等他們爬上山頂一看,連一個人影也沒有。
正在這時候,忽然他們的背後又響起了槍聲,幾個日本兵應聲倒下。
原來當敵人往這邊山上爬的時候,吳仲良帶著戰士們已繞道轉移到了對麵的山上。
敵人還不算愚笨,知道再追下去,非得讓八路軍一點點耗死在這裏,隻能留下一地屍體灰溜溜的離開了。
僅此一戰,就繳獲了七杆槍和三百多發子彈,付出的代價僅僅是幾十顆子彈,和一個戰士被樹枝劃破的手臂。
敵人也不是吃虧的主。
七後的一個夜裏,外出放哨的戰士向吳仲良報告,有一個隊的鬼子加上一個連的偽軍,路過山間村向東走去,企圖不明。
吳仲良拿出從鬼子那裏繳獲的地圖,一琢磨判斷敵人可能是去偷襲東麵劉家灣的上級,陳橋所部。
由於各排也都分散下去了,在劉家灣的連部,加上新訓練的戰士,也不過三十多個人。麵對這樣的一股敵人,如果毫無防範的話定會凶多吉少。
他便帶領這十幾個戰士抄近路向劉家灣跑去,想搶在敵人前頭通知陳橋做好準備。
遊擊組到了劉家灣時,陳橋已經帶人轉移。恰在這時,在另一個方向也發現了敵人,證明敵人確實是分兩路來偷襲劉家灣的。
吳仲良急中生智,“同誌們,跟我上山。”
他立即帶領十幾個戰士登上大路旁的一座山,據山而守。
等敵人一到,在吳仲良的一聲槍響之後,戰士們就向兩邊的敵人同時射擊。
兩邊的敵人相互之間沒有聯係,都以為碰上了八路軍,便展開隊形向山上進攻。擲彈筒,
輕機槍,子彈、榴彈十分密集的打在山頭上,飛石四濺。
而吳仲良此刻卻帶著戰士們乘機溜下山去,避開了兩麵夾擊的局麵。反而讓兩邊的敵人互相對射。
打了半個多時,兩股敵人才發現是自家人打自家人,鬧了一場誤會。
這一場戰鬥,日偽軍稀裏糊塗的就傷亡了三四十個人,而等這幫家夥回去以後,又不知道挨了多少嘴巴子,可謂是倒黴透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