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先打了再說(2 / 3)

最終影響的還是出口貿易,影響的是大漢的經濟。

李春江所主政的三江省,控製著後世包括安徽、江蘇、江西三地,隻不過後世的安徽和江蘇二省,是以東西劃界,而如今的兩省卻是以南北隔江劃界。但地方還是這些地方,這三省組成的三江區,也是朝廷經濟發展最快的一個區。

商品經濟與轉口貿易的發展,使得三江區從事商業、運輸業的人口大幅度增長,也使得三江區有大量的人口在從事著經濟作物種植以及商品加工製造。

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製的漸漸形成,經商人口的急劇增加,這些都是建立在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上。

一旦外銷出口貿易出了問題,那麼三江區的經濟就會出現極大的問題,甚至崩潰。

三江區的江南省,如今已經發展為大漢最重要的紡織業基地,去年一年產布量達到了四千五百萬匹。

絲和布,成為江南最重要的產品,種桑種棉的麵積,大大超過了種植糧食的麵積。

“今年三江區江南省一省,生產的棉布就達到了四千五百萬匹,其中四千萬匹是銷往外省,其中銷東北以及北京一千五百萬匹,銷兩廣一千萬匹,銷海外出口一千萬匹,其餘銷浙江以及福建等地。其中內銷每匹價銀六角,商品值銀兩千一百萬。外銷每匹價銀七角,價銀七百萬。一省棉布銷售值銀兩千八百萬,是江南省的稅收重要來源。”

李春江給皇帝算帳,說明外銷出口的重要性。

“在江南,種糧雖有價格保護,但上米一擔不過兩塊,一畝田精耕細作,每畝產值不過五六塊銀元。而江南有不少地方地少且不適合種稻,那些地方種稻收益不如肥沃之地的一半,種稻畝收益不過兩塊左右,如果再除去投入,收益更低,但江南的棉花價格卻是每擔四塊,種棉一畝平年可得皮棉八十斤,折銀三塊二角,在這些地方種棉遠超種糧收入。”

“而種桑收入更明顯高於種稻。”李春江擔任三江總督,也並非隻依靠著與皇帝的關係,百是很認真的做好封疆大吏,他對於治下的生產情況了解的很詳細。說到種植稻、棉、桑,各種數據是張口就來,全是有憑有據。

“江南因為田少人多,且天時好地較肥沃,因此種地不比北方搞廣種薄收,而是精耕細作。在江南,種稻一畝需要投工十一個半左右,還得用肥料,一般的河泥、草木灰之類的已經不夠了,還得專門花錢買糞肥和豆餅肥,一畝田得用肥主要是豆餅一百六十斤,再加上種子、農具等各項投入,總計得投入四塊半銀元左右。而以每畝稻田平均產穀四百五十斤左右計算,以每擔穀折銀元一塊三左右計算,畝產值將近六塊銀元。”

“畝收六塊,除去每畝投入的四塊半,能獲利一塊半。種十畝,不過收入十五塊,就算現在推廣雙季稻,但肥料得加大投入不少。”

“可如果改種桑,則每畝需投入人工四十八個,用豆餅七百五十斤,加上其它桑苗、農具等,各項投入總計為每畝七塊七,投入比種稻高出許多,但種桑每畝產值卻能達到二十塊,除去各項投入,還能得利十二塊三,是種稻的八倍收益。”

“如果以每個男丁可種桑四畝,或種稻八畝計算,那麼種稻能獲利十二塊,種桑則為近五十塊,種桑依然是種稻的四倍多。尤其是江南地少,種桑的土地還有相當一部份能夠由不宜種稻的土地改造而來,經濟方麵提高更高明顯,今年三江區還在推廣桑基魚塘,基種桑,塘蓄魚,桑葉飼蠶,再以蠶屎飼魚,塘泥肥桑。使得種桑收益更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